第06版:历史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京西路曾名“静安寺路”

静安寺路路牌
静安寺路街景

在1862年以前,今南京西路地区除了著名古刹静安寺外,多为乡村和圩田,虽田埂小道密布,但交通往来主要靠纵横其间的河浜水道。

1862年,由英租界跑马总会出资越界筑路,开辟了一条2英里的跑马道,即静安寺路。1899年成立上海国际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 ent)后,正式划入租界,成为东西横贯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主干道。1918年,租界当局又向西越界填西涌泉浜筑静安寺路至地丰路(今乌鲁木齐北路)。1921年,静安寺路继续向西筑至大西路(今延安西路),道路起讫成今之规模,全长3866米。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上海市,更名为南京西路。

静安寺路形成与鸦片战争后的五口通商有关。1845年,上海开埠后沿黄浦滩一带划定英人居留地,即初期的英租界。由于英国侨民热衷赛马,1848年在当时的租界外(今南京东路与河南中路西北侧,同年划入租界)购地兴建了第一个跑马场(抛球场)。1853年,小刀会起义占领上海县城,2万华人涌进租界,改变了原来“外人允许居住但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人”的局面,造成地价暴涨,跑马总会利用土地级差高价卖出跑马场,在今南京东路与湖北路西南侧新建了第二个跑马场。1860年-1862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大军相继攻陷长江以南大部分城市,并三次攻打上海。江南的大批富豪士绅纷纷逃入租界避难,致使租界内人口骤增。于是跑马总会又高价出售第二跑马场,在租界外泥城浜购地修建了第三个跑马场。出于跑马场遛马和维护租界自身利益的需要,租界当局以协助淸廷镇压太平军的名义,于1862年,由跑马总会出资,越界在第三跑马场(今人民公园)的北侧修筑了一条通往静安寺的跑马道,以便于遛马、输送军队和物资等所需。以静安寺前著名胜景“涌泉”,取名Bubbling W ell Road,英译名涌泉路,华名静安寺路。为当时上海租界越界辟筑的七条军路之一。

19世纪后期的静安寺路沿线大部分还保持了城市郊区的田野风貌,多河流和小浜。1899年因英美租界不断向西越界筑路扩大范围,法租界也提出扩界要求,清廷恐其他国家提出另辟独立租界要求,将法华乡二十七保八图长浜迤北(即静安寺一带)划为公共租界,包括旧英美租界统称上海国际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 ent),静安寺路被全部划入租界。

20世纪初,沿静安寺路一带城市化发展迅速,相继筑成的城市道路有:青海路(1905年筑)、慕尔鸣路(今茂名北路,1909年筑)、小沙渡路(今西康路,1900年筑)、戈登路(今江宁路,1900年筑)、赫德路(今常德路,1900年筑)、胶州路(1901年筑)等。随着租界的扩展,洋人、买办和富商纷纷在道路两旁购置土地,营造私园、花园住宅和娱乐场所,沿线陆续建起了麦家花园(今改建成东方有线大厦)、犹太人总会(1911年建造,现为统战部联谊俱乐部)、爱俪园(俗称哈同花园,建于1904年,1954年改建成中苏友好大厦,现为上海展览中心)、英商汇丰银行大班公馆(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成为新华社上海分社社址,今改建成上海商城)、沧州饭店(今改建为锦沧文华大酒店)、旅沪德侨住所(后改建为郭氏兄弟住宅,今为上海市外事办公室)、嘉道里公馆(建于1924年,今为市少年宫)等。附近还有约翰伊索花园住宅(宋美龄母亲倪桂珍旧居)、萼园(今为重华新村,南京西路1081弄)、民族工商业家荣宗敬花园住宅等。不久这条马路沿线就形成上海最早的一片高级花园住宅区。

1914年后,长浜路(延安中路)以南划入法租界,并建成环境设施等方面更完善的新住宅区,同时公共租界继续向西越界辟筑了愚园路、大西路、虹桥路,使得住宅区不断向南与向西迁徙。至1920年代和1930年代,静安寺路两侧风貌迅速发生变化,从以独立式花园住宅为主演变为以里弄花园住宅、公寓和新式里弄住宅为主。静安寺路一带逐渐成为一个新兴城市建成区。至抗战前,静安寺路地区已基本成为居住以中高档新式里弄、公寓为主,商业娱乐业以高档、时尚为特色,经济异常繁荣的地区之一。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后,静安寺路的鼎盛时期就此结束。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1945年国民政府正式接收上海租界,将静安寺路更名为南京西路。

(来源:静安报;区规土局)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南京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