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由英租界跑马总会出资越界筑路,开辟了一条2英里的跑马道,即静安寺路。1899年成立上海国际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 ent)后,正式划入租界,成为东西横贯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主干道。1918年,租界当局又向西越界填西涌泉浜筑静安寺路至地丰路(今乌鲁木齐北路)。1921年,静安寺路继续向西筑至大西路(今延安西路),道路起讫成今之规模,全长3866米。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上海市,更名为南京西路。
静安寺路形成与鸦片战争后的五口通商有关。1845年,上海开埠后沿黄浦滩一带划定英人居留地,即初期的英租界。由于英国侨民热衷赛马,1848年在当时的租界外(今南京东路与河南中路西北侧,同年划入租界)购地兴建了第一个跑马场(抛球场)。1853年,小刀会起义占领上海县城,2万华人涌进租界,改变了原来“外人允许居住但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人”的局面,造成地价暴涨,跑马总会利用土地级差高价卖出跑马场,在今南京东路与湖北路西南侧新建了第二个跑马场。1860年-1862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大军相继攻陷长江以南大部分城市,并三次攻打上海。江南的大批富豪士绅纷纷逃入租界避难,致使租界内人口骤增。于是跑马总会又高价出售第二跑马场,在租界外泥城浜购地修建了第三个跑马场。出于跑马场遛马和维护租界自身利益的需要,租界当局以协助淸廷镇压太平军的名义,于1862年,由跑马总会出资,越界在第三跑马场(今人民公园)的北侧修筑了一条通往静安寺的跑马道,以便于遛马、输送军队和物资等所需。以静安寺前著名胜景“涌泉”,取名Bubbling W ell Road,英译名涌泉路,华名静安寺路。为当时上海租界越界辟筑的七条军路之一。
19世纪后期的静安寺路沿线大部分还保持了城市郊区的田野风貌,多河流和小浜。1899年因英美租界不断向西越界筑路扩大范围,法租界也提出扩界要求,清廷恐其他国家提出另辟独立租界要求,将法华乡二十七保八图长浜迤北(即静安寺一带)划为公共租界,包括旧英美租界统称上海国际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 ent),静安寺路被全部划入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