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历史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5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有传奇色彩的民立中学4号楼

民立中学 供图/章正元

文 章正元

威海路412号原民立中学4号楼作为一幢具有传奇色彩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是这所学校的标志之一。

这幢豪宅最初的主人是德商谦信洋行。谦信洋行1852年创办于德国汉堡,约1890年后开始对华贸易。19世纪末,由德国拜耳公司研制开发的人工合成颜料——阴丹士林试验成功,并开始投入生产,德国成了世界最大的颜料生产国和输出国。谦信洋行也成了主营颜料的商行。

为了拓展上海的业务,解决上海员工的生活问题,1907年谦信洋行购进今威海路412号的地块,兴建了洋行高级职员宿舍。该宅由德商倍高洋行建筑师卡尔·倍克设计,占地6900平方米,建筑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米。三层(部分四层)砖石混合结构,德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主立面朝南,以中间的大门为中轴线,两侧形成对称。底层的中部设计为内廊,二层则是为6圆拱排联的内廊,圆拱则由变形的组合柱式支撑,显得十分经典与豪华;三层则为阳台,护栏的设计十分讲究,中间的屋顶设计为极具巴洛克艺术的涡旋墙顶;两翼的“厢”略向外凸,均为四层,形制与欧洲古堡相近。该住宅主立面的材质搭配颇具个性和特点,墙面统一使用机制红砖,柱和护栏为灰白石材,而两厢的“城堡”的簇柱统一为白色材质,色彩对比并不艳丽,显得庄重而不失豪华;建筑立面变化多端而不至混乱。

那时,山东微山湖上渔家子弟邱信山、邱渭卿两兄弟离乡背井来到上海谋生。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做苦力,后来获得了一个好机会,到了德商谦信洋行打杂。两兄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深得洋老板信任,没过几年就成为谦信洋行的买办和代理商,负责将德国阴丹士林销往山东的青岛、烟台、济南等地。不久,他们就跻身上海颜料富商之列,并与谦信洋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1917年8月,北京政府(北洋军阀控制的国务院)对德宣战,派军队查封德国机构。德国商人慌了,立刻整理行装准备回国,匆匆忙忙将固定资产转手,折价卖出。那些库存的上等颜料也被标上了低得不能再低的价钱,要半卖半送地抛售出去。邱氏兄弟就趁这个时机,将辛苦存下的钱全用于买这些颜料。这幢住宅也被邱家以极低的价格买下。

民立中学始建于1903年,由上海民间人士苏本立(道生)、苏本炎(筠尚)、苏本铫(颖杰)、苏本浩(养成)四兄弟奉其父苏鲛(梦渔)遗命创办。为了区别于省立中学和教会学校,决定将校名定为“民立中学”,意为中国老百姓自己办的学校。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民立中学中华路的校舍被日军炮火轰炸,学校被迫迁到公共租界地丰路(今乌鲁木并北路)的一幢民宅里上课。邱家为支持中学教育,遂翻出威海路412号的洋房。1940年2月民立中学搬入,后称为“4号楼”。民立中学迁入这幢住宅后,对原来的房间作了重新分割,使其更适合教学使用。1942年,因电线老化发生火灾,大楼的西面塔楼第四层和尖顶被烧毁,为了平衡东西塔楼的高度,学校无奈拆除了东面塔楼的尖顶。1999年9月,民立中学4号楼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2003年11月23日,从满头白发的老校友到尚在读书的学子相聚在老洋房前,庆贺学校的百年华诞。之后,民立中学于2004年9月1日迁入威海路681号新校址。如今,在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民立中学4号楼整体向东南方向平移57米至威海路路口,进行修缮、采护施工,旧貌换新颜。

(本文摘自《静安文博钩沉》)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南京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