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人物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7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丁法章:媒体人走到哪都该发光发热

丁法章的书柜

□记者 姚沁艺

客厅里,丁法章微笑着分享自己前几天外出的经历。即将80岁高龄的他,依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他曾奔波于新闻一线,用文字记录下历史的重要瞬间;亦进入课堂,在三尺讲台之间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新闻人;也在报社担任总编,让上海市民能够看到更加优质的报纸……而当他褪去这些身份,成为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中凯居民区的一位普通居民时,他又怀着对社区的热爱,积极地做出了贡献。

他说,做人要有理想,要有抱负,要永不言败,要自强不息。他亦用自己的奋斗和担当,践行着一名老新闻人的理想与情操。

点燃初心走上新闻之路

丁法章1940年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市,50年代初,他的父亲通过亲戚在上海找了一份工作,他也随之来到上海求学。

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丁法章就喜欢上语文课,尤其喜爱写作文。他的作文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有时还被张贴在墙上供大家阅读,这让他很有成就感。“那时我觉得贴到学校墙上已经不满足了,还想登到报纸上去。”在学生群体流行的报纸中,他最爱看《青年报》,于是,他给青年报社投去自己的得意之作,却一直没有收到回音。他还尝试过为自己的文章画插图,以为可以引起报社编辑们的关注,依旧是杳无音信。

1956年,正在念初中一年级的丁法章注意到身边的一件小事。当时,里弄里几十家住户共用一个电表,电费大家分摊。但因为住户们半夜里经常忘记关灯,每户每月要交掉两三元电费。这在当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正当大家苦恼之时,里弄里的一位热心老人站了出来,每天半夜看到有人家开着灯睡觉,就敲门提醒。很快,大家的电费金额显著下降了。于是,他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题为《半夜敲门叫关灯》的文章,试着投给了青年报社。

不想没过几天,他就接到了当时《青年报》的编辑盛金梁打来的传呼电话,告知此稿准备刊用,并核实有关事项。“那是我第一次接电话,心情很激动,差点没听清人家在说什么。”后来,这篇文章真的上了《青年报》,并且登在了一个靠前显眼的版面上。面对同学投来的歆羡目光,校长老师的表扬鼓励,他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从此,报社成了他心目中神圣的所在,记者也成为了他眼中受人尊敬的崇高职业。

在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丁法章的第一志愿就是复旦大学新闻系。为了能考上,他也下了一番苦工。每天清晨天刚亮,丁法章就跑到公园里复习、背书,一复习就是四五个小时,到上午十点才回家吃早饭,接着到街道图书馆继续看书,中午就拿家里带去的面包当午饭一直复习到晚上十点钟回家。听说福建省出的复习资料质量高,他马上就买了一套,拼命刷题。

高考当天,他为了让自己考得好一点,早饭特地吃了一根油条和两个大饼,希望能考100分。幸运的是,在考试的时候,他真的遇到了自己复习时做过的题目,“我记得在答这个题目的时候,心里得意得不得了,这题答案我可是背得滚瓜烂熟了!”

最后,丁法章顺利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他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思绪万千。“当时一直在想,能够投身新闻事业当中,成为其中的一员,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如果能够当一名记者,将来肯定会受人尊敬,为我们学校、为我们家庭争光。”那一晚的想法,丁法章还记忆犹新,“但我也想到了,新闻专业比较难,这五年要好好学习,毕业了也得刻苦工作,要做好这种思想准备。”

历经磨难坚守新闻本心

在复旦大学,丁法章刻苦努力,表现优异。因为成绩好、工作能力强,他在大三当上了新闻系的团总支书记,并在大四时入了党,成为班上30个同学中唯二的党员之一。

作为当时复旦新闻系的佼佼者,他本可以留在上海工作,但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被分配到了江西宜春的《赣中报》。这不仅意味着与更加“体面”的单位无缘,还要远离家人,丁法章一开始有些犹豫。然而按照当时的情况,他若执意留在上海,只能选择去当民办教师。于是,他决定服从分配前往江西,“因为,去那里可以做新闻工作。”

在那个年代,新闻科班出身的人才十分稀缺,加上年纪轻、精力充沛,丁法章刚一到任,就受到了重用。一些特急、重大的采访任务,总是交给他去做。他又是写报道,又是写评论,还要编版面,几乎是白天黑夜连轴转。几个月后,领导发现他很有新闻眼光,会改稿子、会起标题,就将他调到了总编办。没过多久,为了响应“精兵简政”的号召,江西省委决定停办所有地区一级报纸,并从这些报社各抽调三名业务骨干充实《江西日报》。但是这些业务骨干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要共产党员;二是年纪要轻,不能超过30岁;三是业务要强,专业对口。丁法章恰好全部满足,“当时得知能去《江西日报》,心里很开心,觉得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且离上海又能近一些了。”在《江西日报》的5年里,他常年奔波在崇山峻岭、阡陌良田之间。江西有八十多个县,他的足迹遍布了其中的五十多个,采写了不少有温度、接地气的新闻作品,专业素养得到了极大的磨练和提升。

1973年,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丁法章得以回到母校复旦大学新闻系从事教育工作。到岗没多久,学校要开《新闻评论》课,而在此之前,国内从未有过这样的课程。他和同事、学生只好从零开始,凭借自己在新闻一线时的经验以及不断地摸索总结,把这门学科开了出来。他还编撰出版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本评论教学用书——《新闻评论学》,迄今发行逾50万册,成为不少新闻学子眼中的必读书籍。此后的十年,丁法章都在复旦大学教授《新闻采编》和《新闻评论》课程。

1983年,丁法章出任上海青年报社总编辑,在此期间,他不仅办好了面向中学生的《青年报》,还出版了面向职业青年的《生活周刊》。1988年,他出任《新民晚报》副总编辑,1年后,又被任命为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带领《新民晚报》做出了跨越式的发展。

退休后,他依然在新闻行业发挥余热,在多家报纸担任顾问,并担任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参与新闻奖评选工作。而在业余时间,他也坚持写作,要求自己每个月至少有1-2篇文章能够公开发表。“我是一个媒体人,是一个作家,永远都在路上。”

以新闻人担当奉献社区

走进丁法章的书房,映入眼帘的是塞满上千册书本的巨大书柜,书柜旁边的空地上,也堆满了书籍。此外,他还订阅了大量报纸和杂志:《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民周刊》《上海作家》……“我现在每天要保持四五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这是职业习惯,不看难过。”因为书实在是太多,几年前,他在珍藏的书籍中选出了500册适合大众阅读的书,捐给了中凯社区的图书室,想让书本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居民受益。

“我对南西街道,是向往已久。”丁法章2005年搬到了南西街道,在他眼里,南西街道交通发达、历史悠久、有文化内涵、知名度高,各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在这里生活非常方便,我每天要买菜,楼下就是大沽路菜市场;哪天想在外面吃饭,附近就是各国餐厅,连印度菜都有。”

“我和南西的缘分也很深。”他解释,上海的大多数新闻媒体,都在南西街道,“这就是我们新闻人施展自己舞台的地方。”居住在南西街道让丁法章与有荣焉,他也因此对社区的事务十分关心。

他习惯每天下午都去家附近逛一逛,“赏赏风景、看看爷叔们下象棋、听听阿姨们发牢骚,也蛮有味道的。”因为报人出身,他会时不时在闲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比如延中绿地没有凳子,一些老人走累了,只能自己带张垫子或者报纸随地一坐,十分不便。于是,他向市政协写了一份建议,很快就得到了绿化市容单位的反馈,延中绿地终于有了给居民休息的凳子。之前,中凯社区没有健身器材,居民们想锻炼得走到长乐路去。丁法章注意到之后,想办法联系到了体育局,说明了情况,很快,居民们就能在自己的家门口进行体育锻炼了。

不仅如此,丁法章还经常在社区居民微信群中“潜水”,了解社区居民的想法。看一些居民想要闹一些小风波,他也会马上告知居委干部,协助居委会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我是一名党员,应该维护社区和谐。”

直到现在,丁法章还一直关注民情,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我是一个媒体人,走到哪都该发光发热。”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南京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