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正元 四明邨在延安中路913弄与巨鹿路626号之间,占地28.87亩,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有新式里弄54幢二层楼房,后售与四明银行。该行于1928年至1932年分两次增建,形成今之规模,共有房屋118幢,建筑总面积29150平方米,并以四明银行名字命名为“四明邨”。 四明邨由凯泰建筑事务所黄元吉设计,三层高,大多为砖木结构,部分砖混结构,机制红砖墙清水勾缝。因其形式属新式里弄排联式住宅,又建有简化的石库门和较高的院墙,山墙以马头墙收顶,故被建筑界列为新式石库门住宅向新式里弄过渡的典型建筑。站在当年能工巧匠为四明邨建造的过街楼里,可感受那弄堂街景尽收眼底、行人从“脚”下走过的别样情趣。 四明邨建成后,大部分租赁给本银行高级职员、宁波帮中的洋行买办、医生居住,先后还有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章太炎,著名文学家周建人,著名书画篆刻家高振霄、来楚生,著名书法篆刻家朱积诚、王福庵、高式熊,著名诗人徐志摩,著名画家陆小曼、吴青霞、吴待秋,著名电影演员胡蝶、严俊等陆续入住。 著名诗人徐志摩(1896-1931)与陆小曼(1903-1965)于1927年10月在北京结婚。同年12月,新婚夫妇携手离京南下,入住四明邨2号。底楼中间是客堂间,旁边厢房是陆小曼父亲的卧室。二楼亭子间是陆老太太的房间,前厢房是徐志摩夫妇的卧室,厚重的深红色窗帘整日垂着,为房间平添不少神秘;二楼前楼为会客室,中间立着一台优雅的八仙桌供就餐用。三楼是徐志摩的书斋。1929年3月和6月,印度诗人、文学家泰戈尔(1861-1941)曾两度小住这里。徐志摩夫妇特意布置了一间具有印度风格的房子,但泰戈尔要睡他们的“那顶有红帐子的床”。 回国前,泰戈尔拿出一件绣着印度民族风情图案的紫红色丝织长袍,深情地说:“我老了,恐怕不会再来中国了,这件衣服就留给你们作纪念吧。”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陆小曼时年28岁,她悲痛欲绝,悔恨不迭,此后便装素服,深居简出。建国后,她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65年4月2日,陆小曼病逝,终年62岁。 抗日战争时期,鲁迅三弟周建人(1888-1984)曾住四明邨38号,周建人的三个女儿住亭子间,鲁迅之子周海婴则与叔、婶同住三楼,海婴与周建人的两个女儿同读光夏小学,为了海婴的安全,周建人为他起了个假名叫周渊。周建人夫人在四明邨里自制家乡绍兴霉豆,味道很鲜,曾给周海婴留下美好回忆。 1930年到沪,住在四明邨3号的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名印家王福庵(1880-1960),于1946年刻的满白文印章,印文是“德清徐氏考藏金石书画之记”,边款:“丙戌二月福厂作于沪上四明村舍。” 四明邨南端118号那幢独立式花园大洋房,村里人都称它为“周公馆”,那是曾对辛亥革命有过贡献的光复会骨干、京剧名角周信芳的堂叔、四明银行董事长周仰山的私人别墅。据说,周仰山曾听风水先生告诫:“你家筑屋大门必须朝东,方大吉大利。”故118号大门从前是朝东开的,至今还可看到原有大门118号的老门牌。周仰山在宁波的老宅大门也是向东而开。 著名书画篆刻家高振霄(1876-1956),浙江鄞县人,前清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著有《史发微》等。建国后,他被聘为上海第一批文史研究馆馆员。200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周期间,由高振霄的儿子,蜚声艺坛的书法、篆刻艺术家高式熊书写的“四明邨——文化名人村”的匾额悬挂在四明邨弄口。弄堂右面多了一堵“文化名人墙”,墙上镌刻着章太炎、周建人等14位中外名人的大名。大道两旁的建筑的墙壁上挂着名人名言牌,作为座右铭教育后人。 四明邨弄堂口曾有门卫看守,故治安较好。孩子们喜欢在弄堂里玩“跳房子”和“斗鸡”等,还有首弄堂儿歌:“小弟弟小妹妹跑开点,敲碎玻璃老价钿!”可是,弄堂里的小朋友最喜欢有玻璃打碎,原来有个卖自制甜酒酿的人,天天串弄叫卖,也可用碎玻璃换甜酒酿吃。 1998年延安路建高架,四明邨北部二排房屋包括徐志摩旧居已拆除。1999年9月,四明邨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文章来源于《静安文博钩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