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甲秀里的石板路上,回望1924年毛泽东一家在这里的日常生活;翻看一张《全家福》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穿上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服装深情诵读一封家书,感受革命人的铁骨柔情……7月1日,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正式发布情景党课《印迹》,让参观者在代入感极强的浸入式体验中触摸革命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在革命浪漫主义洗礼中,感悟“坚守”“信仰”的真义。 当天,静安区正式实施“红色遗址保护、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品牌打造”三大行动,深化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发掘保护,更好地传承信仰之光和理想之光,让红色基因融入静安血脉,进一步把静安的红色历史保护好、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全力打响静安红色文化品牌,迎接建党100周年。 三大行动延续红色血脉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静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核心区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地、革命领袖足迹地、早期中共中央机关聚集地、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诞生地、群众运动策源地(以下简称“五地”)。 根据市“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要求,静安区共有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彭湃烈士在沪革命活动点等6处革命遗址遗迹列为全市“党的诞生地”发掘保护类重点项目。为此,“红色遗址保护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进这些重点场馆的修缮保护工程。对于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等区内已建红色场馆将运用高科技手段和创新性方法,借助平面、立体、动态、表演等相结合的多维手段提升展陈水平。此外,对于区内一批具有代表意义的重要革命遗址,则将开展建档立牌工程。通过建立二维码导览设置,统一标识、完善内容等把红色资源利用好。 “红色基因传承行动”一方面将立足场馆现有史料,以课题项目为抓手,持续设计开发一系列具互动性、有感染力的特色宣教项目,让区域内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动人瞬间,让观众可听、可视、可参与,见物、见人、见精神。另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研究院所的协作联动,成立“早期中共中央在上海研究会”(暂名),重点对静安“五地”红色文化定位的研究,激发区内红色历史学术研究的活力和潜力。通过与中共一大、陈云纪念馆等各类场馆开展研讨、联合办展、异地互动等方式,促进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党史类博物馆、纪念馆联动,推动(小标题)红色文化资源开放共享。 “红色品牌打造行动”重在发挥“五地”资源优势,凸显静安特有的红色文化品牌。包括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等红色场馆串联起“红色足迹”,展现静安丰富厚重的红色底蕴;围绕“首部党章诞生地”这一标志性品牌,通过开展党章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开发党章系列课程等方式,形成“初心·传承”品牌;加强红色旅游与建筑阅读的深度融合,开发红色旅游精品路线,让红色历史建筑成为人们走近历史、缅怀先辈的圣地;打造“红色领航”系列主题活动、十佳红色文化项目等品牌评优推选等特色专题项目;探索“互联网+红色文化”,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同步宣传模式,吸引更多市民浏览、了解、学习静安红色文化以及各红色文化品牌。 情景党课讲好红色故事 除了此次正式发布的情景党课《印迹》外,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联合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中共淞浦特委机关旧址陈列馆、上海蔡元培故居陈列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修缮),通过内容重塑,流程再造,量身定制的其余五部情景党课计划在今年10月全部推出。目前刘长胜故居陈列馆的情景党课《印痕》以及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的情景党课《历史的瞬间》和《神秘的三曾里》已进入试运营。 情景党课在内容上围绕历史片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来展开,以小见大见人性,让那些鲜为人知的共产党员的默默付出和牺牲得以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在形式上创新性融入视频、音频、手机互动游戏等技术手段,导入仪式设计、人物演绎、戏曲引入、戏剧表演、朗读互动等表现形式,让参与者感受真切。 据静安区文史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情景党课在课程设计上动足心思,充分挖掘了各个红色场馆的独特人文资源和历史定位,用“党课+”模式代替传统的讲解和授课模式,无论是观众穿上服装参与演绎,还是借助戏剧手段,将观众带入情境之中,都注重引导观众在浸入式参与体验和互动中,与历史人物同观共感,在接受革命浪漫主义洗礼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共产党最本源、最纯粹的文化基因、精神灵魂和历史根脉,追寻革命火种,赓续红色血脉。 (静安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