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姚沁艺 日前召开的南京西路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专题会议强调,垃圾分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职能部门、各居民区要紧紧围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各司其职、充分履职,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落实整改,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为此,各居民区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志愿者督导、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工作,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及时想出解决办法。新成、中凯、升平三个居民区环境不同、情况各异,但居委会和居民都通过努力和智慧,争取将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做实、做好。 新成: 分类方法因地制宜 宣传栏里贴满垃圾分类的海报,居民的信箱中塞进了垃圾分类宣传资料,一场又一场的培训会、动员会让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逐步提高……在新成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焕荣眼里,垃圾分类是一场全民行动,通过宣传提高居民的认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新成居民区从2015年就开始逐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办理绿色账户等举措逐步培养居民的分类习惯。“不过,有些居民分好了,但有些还需要我们指导。”于是,居委干部亲自上场当志愿者,每天7:00-9:00、18:30-20:30,都守在垃圾厢房边指导居民垃圾分类。张焕荣告诉记者,一些年纪大的党员,即使没办法坚持站满整个投放时间段,也会戴着党徽,出现在现场指导居民、做出表率。 据了解,新成居民区共有三个小区,分别是老式公房小区润康邨、全商品房小区云海苑和位于成都北路337号的公房新成大楼(旧称红卫大楼)。其中,润康邨有三个垃圾厢房,大部分居民能够自觉垃圾分类。云海苑则在每层楼都设置了干湿垃圾桶,并要求居民自觉干湿分类。“云海苑物业聘请的清洁工会每天分类收取每曾楼的垃圾,并运到小区楼下的大分类垃圾桶。”据张焕荣介绍,为了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物业和居委也告知了每一户居民,如果某层楼的垃圾桶里出现了干湿垃圾混杂的情况,那么清洁工是不会来收运的。 在新成居民区的三个小区中,新成大楼的垃圾分类方式最为特殊。新成大楼是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式8层建筑,楼内装有三个管道,直通底楼的垃圾厢房。几十年来,居民们扔垃圾都是从每层楼自带的三个道口扔下。垃圾分类工作推行以来,居委会和物业将直通管道的垃圾厢房全部改成了干垃圾厢房,要求居民只能将干垃圾通过管道投放,湿垃圾则要下楼扔进湿垃圾桶内。“现在,我们也向街道上报了这个小区的情况,希望这个小区能有一个分类垃圾厢房,让居民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投放。” 中凯: 宣传引导双管齐下 “目前,我们居民区的垃圾厢房都已上锁,实行定时定点。”据中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毛卫群介绍,中凯居民区有5个直管公房小区及1个商品房小区,居委会通过走访调查,根据每个小区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定时定点投放时间。“比如商品房里的白领比较多,那我们就尽量配合上班族的作息制定弹性的投放时间,方便他们投放垃圾;直管公房里的老人多,还有一些外卖骑手租住在这里,我们就要考虑到他们的需求。” 除了宣传资料分发到户,宣传栏、楼道里张贴宣传海报、组织培训等宣传工作,最近,中凯居委会还组织物业经理、志愿者,一起来进一步商讨定时定点的工作部署。据悉,如今在5个直管公房小区的垃圾厢房,都有志愿者在定时定点投放时间段内进行值班,现场指导居民进行分类。 在这些志愿者中,朱桂平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据介绍,今年已逾六十岁的朱桂平在大沽路489弄5号开了二十多年的小杂货铺。早在两年前,她就主动开始督促里弄居民做垃圾分类工作,居民也在她的监督和鼓励下初步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几个月前,她正式加入中凯居民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为了倡导居民们自觉、正确分类,她挨家挨户发放宣传资料,跑遍了这条里弄的每一户人家。而在督导工作上,她更是认真负责,早上7点左右就跑来值班,晚上8点半左右才回家,即使有实在走不开的情况,她也会让老伴过来帮忙督导。这份坚持和负责连居委会工作人员都十分佩服:“这件志愿者衣服,我就没见她脱过。” 升平: “撤桶”“上锁”落到实处 在升平居民区走一圈,人们就能发现,这里的垃圾厢房基本都已上锁。事实上,和现在的整洁有序不同,升平居民区刚刚推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时,可遇到了不少困难。“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我们垃圾厢房上锁后,给收运人员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据升平居民区党委副书记石文韵介绍,一开始,居民区内每个厢房的锁都不统一,每把钥匙都由负责该厢房的保洁人员保管。而垃圾收运车到场收运时,保洁人员已经下班,这就给收运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通过协调,升平居委会提出,将居民区内所有垃圾厢房的锁统一更换为一种“万能锁”。“这种锁的优势在于,同一款钥匙能开所有的锁。”石文韵表示,居委会又将这些锁多配了几把,分发给了负责收运的工作人员,“这样一来,他们用一把钥匙就能打开居民区内所有垃圾厢房的门。” 除了收运工作,在定时定点推行之初,一些居民和租户的习惯一时难以扭转,也给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以前在石门一路31弄和49弄的弄内,分别有一组垃圾桶,多年来居民、租户一直扔在此处。”石文韵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实行定时定点,居委会决定将这两处垃圾桶撤除,居民需要步行五分钟统一将垃圾扔进垃圾厢房内。虽然居委会提前10天就在弄内张贴了告居民书,然而在撤除垃圾桶后的头几天,居委会发现,这里的部分居民、租户依然保持以前的习惯,将垃圾放在以前放置垃圾桶的地点。“这样一来,这两处地方直接就变成了垃圾堆。”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居委会除了让保洁人员及时清理,还发动块长家家户户做工作。几天后,不少居民都表示了理解,一些居民还搬来自己家栽种的花草盆栽,放在从前放垃圾桶的地方。“大家一看这里有了这么好看的花草,也不好意思扔在这里了。”如今,石门一路31弄和49弄的居民度过了“撤桶”带来的“阵痛”,基本都能自觉定时定点去附近的垃圾厢房分类投放垃圾了。 垃圾分类监督台 本报的“垃圾分类监督台”栏目又和您见面了。如您发现身边的垃圾分类好做法、金点子,或是有待改进之处,可以随手拍下照片、附上说明,发送私信至福民南西公众号后台或发送邮件至yaoqinyi@sqcbm edia.com。欢迎您的监督! 链接 垃圾分类倡议书 各位居民朋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于7月1日正式施行。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再利用,从而减少垃圾处置量,缓解环境资源压力,推动改善人居环境。这项工作关乎城市未来的发展,关乎生活环境的改善,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所有人的支持与参与!在此,街道发起倡议: 1、做一名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习垃圾分类的相关政策、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等生活垃圾分类的基础知识。主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主动监督生活垃圾混放陋习,勇于劝导不文明行为,逐步学习、熟悉、养成良好分类习惯,把垃圾分类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2、做一名宣传员。积极向身边同事、朋友、家人、邻居宣传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重要意义,口口相传,传播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拓展传递途径,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多种渠道转帖、点赞或评论,更生动、更广泛地传播垃圾分类理念,鼓励、倡导更多的群体了解和参与进来,争当垃圾分类宣传员。 3、做一名实践者。积极发扬主人翁精神,践行可持续发展生活理念,树立“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观念,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中来。按照统一标准分类投放,减少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和一次性消费品,重视物品的循环利用,从源头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养成主动分类、自觉投放的行为习惯,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一种引领健康生活的新风尚。 垃圾分类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共同努力,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为构建美丽南西、魅力都心,贡献更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