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8月2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拼搏精神争取荣耀 用体育热情带动风潮

筷子操的参赛队员们在舞台上热情演出
1993年,王国银代表上海市参加门球活动
南西街道门球队代表静安区参加“上海体彩杯”门球精英赛

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十一个“全民健身日”,南京西路街道开展多项活动,带动全民健身热潮。事实上,从南西街道门球队35年来的拼搏成长,到如今筷子操比赛的团结参与,再到每个居民区体育指导员、教练员的耐心付出……在街道、居委干部和居民、白领的共同努力下,体育锻炼早已成为大部分南西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南京西路街道门球队来稿

编者按:此前,南京西路门球队在街道2019全民健身日表彰中获得了“优秀体育团队”的殊荣。在筷子操比赛活动中,南西门球队前队长、现任教练王国银作为嘉宾,在台上分享了南西街道门球队的故事。这支历经35年历史的队伍,其诞生与成长,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南西街道举办筷子操比赛 庆祝“全民健身日”

□记者 姚沁艺

为庆祝“全民健身日”,日前,南京西路街道举办“第三届跃动南西社区体育大联赛——筷子操比赛”,并从比赛出发,追溯了南西体育一路以来的见证者、参与者。这些卓越的运动员、优秀的教练员、热心的指导员,用热情和坚持,带动起南西全民健身的热潮。

筷子操队伍带来精彩表演

8月8日,来自南西街道中凯、华业、延中等9个居民区的筷子操队伍齐聚南西街道社区学校多功能厅,通过比赛展现运动的魅力,让社区居民在“第三届跃动南西社区体育大联赛”中享受快乐和健康。

舞台上,运动员们挥舞着筷子,跟随音乐,敲击着肩、腿、手、腰等处,敲打声轻脆,节奏鲜明。在敲击的同时,运动员们肩部环绕耸动,腕部灵活翻绕,脚步轻盈,神采奕奕。

“我们7月份的时候接到参加这个比赛的紧急任务,马上就投入了训练。”新成居民区筷子操队伍的领队朱阿姨表示,为了准备比赛,队员们白天上筷子操课,晚上回家还得继续揣摩课上老师教的要领,自己“加练”,“我们每天至少要投入两三个小时进行练习,才有了今天的表演《小水果》。”而新成筷子操队此次的表演主题和伴奏音乐,也是由队员们亲自敲定的。“比赛对伴奏有时长要求,我们千挑万选,终于选中了《小水果》。”朱阿姨告诉记者,队员们觉得这首歌节奏轻松热情,能给观众带来欢快的感觉,因此定下了这一主题。

据悉,本次的评分标准主要从运动员做操时的动作准确性、节奏把握、力度掌控和精神面貌四个方向进行考量。最后,来自华业、延中、陕北居民区的三支队伍获得了本次筷子操比赛的前三甲。

着眼社区居民体育健身需求

活动还表彰了社区里优秀的体育教练员、优秀体育运动员、优秀体育指导员、优秀体育团队。教练员们用娴熟的技能,默默滋润着社区体育这方沃土;运动员们在各类比赛中,诠释了一幕幕“激情拼搏、超越自我”的场景;体育指导员们恪尽职守,带动全民参与的体育嘉年华;荣获优秀体育团队的南西门球队和南西太极拳队,则在上海市联盟赛、静安区社区运动会中,为南西街道挣来了无数荣誉。

近年来,南京西路街道着眼于社区居民体育健身需求,三届社区体育大联赛的举办,面向老、中、青、幼不同人群,参与度高、层次丰富、系列化的市民体育运动,带动全民健身活动贯穿全年,营造“人人要健身、身边能健身、科学来健身”的浓厚氛围,促进全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激发社区蓬勃向上发展活力。

今年,街道将更加注重全民性、创新性、多样性,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强化公众参与,促进共建共享,用体育引领青少年成长、服务营商环境、促进全民健身、彰显城市精神,共同为南西一流中心城区发展做出贡献。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 回忆南京西路街道门球队的诞生与成长

文 王国银(南京西路街道门球队教练)

1984年正当改革开放春风日盛之际,门球运动这一项目从日本传来。有一天早上,我在静安体育二场晨练,看到几位老人正在用木槌打一只红白两色相间的木球,周边还用石灰划了许多线,场内还安装了三扇铁柱门,正中心立了一个中心柱。经询问,这个叫门球,是刚从国外引进的新型体育项目。我情不自禁地走进场内和一位老人借了木槌,就打了起来。一了解,门球还有许多规则和章法,学问还是挺深的。这一下触动了我的心,我想这个运动和我在机关不紧不慢、喜欢用脑子想问题的工作习惯相近,很适合我。

后来,我和借我门球棒的戴老先生合作了一本介绍怎样打门球的书,由他出资,并于1984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据说是门球项目的第一本书,他嘱托我:“你还年轻,组织一支球队,把门球运动传承下去。”至今,我仍保留,作为永久的怀念。

南京西路街道位于闻名天下的第一街,人文荟萃,是名流贤士的居住地。在旧上海,没有历史背景和职业技能是住不了的,因此,我也在球场上结识了许多名人。解放前的国家武汉银行信贷经理,陈铭仁;上海海关丁关长的亲家刘志光,刘先生的儿子现在已近80岁,旅居美国旧金山,仍与我保持联系,常问起门球队;静安统战对象,新疆维吾尔族的马慧珠女士;黄埔军校七期学生,汪临生等。在这些老人的共同策划下,结识了街道老年协会的袁月仙同志,成立了延安中路街道门球队,挂靠在老年协会下,上海市第一支门球队就这样诞生了。后由于政府体制的不断变化,延安中路街道、威海路街道合并为南京西路街道,一直沿袭至今。

我们的门球队成立至今已35年了。我从一个30多岁的青壮年变成步入了70多岁的老年人了,我们的国家也成长并壮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每当回忆这段峥嵘岁月,心潮澎湃,感慨无限,特别想念这些老人。他们的嘱托仍萦绕耳畔,35年的风雨一路走来实属不易。

现在,我们可以告慰这些在门球界开拓开创的老人们,南京西路街道门球队还在,目前充满着勃勃生机,门球事业和国家一样,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上海有1000多支门球队,仅浦东新区一区便有数百支球队,全体参加活动的运动员有近万人,再也不是当初仅有静安区的一些老人参加活动、小打小闹的场景了。现在的球场和运动器材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是过去的沙土地划线,一到阴雨天,红白两球便是“芝麻球”似的滚动。各地都已建立起人工草地,勾画出彩色线条,有条件的乡镇都建立了几连片,甚至八连片的球场。同时能容纳数百人参加活动,大家穿着五颜六色的运动服,好一幅壮丽的门球场面。

过去打的是木球,我曾打裂过两只球,现在,门球经塑料发展到塑胶,球面光亮鲜艳防滑,再也打不坏了;打球木棒也已从胶木改到金属;击球正面也已改变成斜面;由实心改变到空心,减轻重量增加弹性。1990年代末,我曾带着胶木棒去河南洛阳参加牡丹杯邀请赛,五湖四海的球友围绕着这根球棒说开了。“你带着老古董来参赛!”“看来你是一位‘老革命’!”因为那时,胶木棒几乎已经淘汰了,金属棒代替了旧器材。

35年来,球队的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我却初心不改,始终如一地坚持待在南京西路街道门球队。我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自主自立、团结学球、改善业余生活的群众团体,一起走过了35年的历程,不倒、不散、不乱,团结一致为门球喝彩。

球队发展到今天,全靠党和政府群众体育的政策,我正赶上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现有静安区体育局社体活动中心的大力支持,又有南京西路街道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精心呵护,在此由衷地感谢区社体中心袁瑶主任和健身俱乐部的余建英老师,和我的助手王敏同志,以及全体球员,没有你们的参与和支持,就没有今天的南西门球队。

35年来,球队曾获得市十二届运动会亚军,市门球精英赛亚军,并多次取得市内大赛前四名的优秀成绩,并多次代表市区二级参加了国际交流赛活动。1993年,上海和日本横滨结为友好城市,我有幸代表上海市参加了一系列的活动。在体育系统的引领下,在韩国、新加坡、日本也都曾举行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

35年弹指一挥间,我们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只能说明过去,并不代表现在和未来。我愿球队和共和国一起成长壮大,这也是第一代门球人,对未来球队所寄语的热盼。

静安门球队 请记住这一天

文 张国富(南京西路街道门球队前队员、现场通讯员)

写在前面:我在2011年初接触门球运动。2016年因腰椎手术不得不暂时终止此项活动。在参与活动的几年中,从一个初学者到参加过全国锦标赛,并两次获得上海门球锦标赛第四名,是我门球生涯中取得的最好成绩。前些日子,上海市门球精英赛结束后,我为曾经参与的门球队写下了这篇纪实报道。

今年是新中国70周年华诞,社区体育蓬勃发展。5月12日,上海市门球协会在崇明体育场举办“上海体彩杯门球精英赛”门球比赛。上海静安门球队在王国银队长的精心组织策划下组队参赛。上午9点,大家准时来到了崇明体育场,稍作休息后马上进小组循环赛,静安门球队凭着过人的技术轻取对手,稳稳地把出线权控制在自己的手心里。

下午进行淘汰赛,先要抽签。抽签的结果并不理想,首战就遇上了门球劲旅虹桥青年队,大家都意识到真正的恶战从此撕开。王队长利用自己在球场上的人脉关系,很快组织了一支人数众多的拉拉队来为自己球队摇旗呐喊,鼓舞助威。很快,掌声、欢呼声、加油声在大草坪球场上回荡,鼓舞了球队的斗志。静安门球队在绝对旺盛的人气中抓住对手的漏洞,一步一步把优势扩大至整个局面。最后的十分钟尤其精彩,稳扎稳打,杆杆到位,处处布防,球球连号,上下接应,撕裂了对手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使对手溃不成军,以高分获胜。至此,静安门球队向前走了一大步。大家在喜悦的同时也意识到下一场比赛将会更加坎坷、更加艰难。

静安门球队多次在4进2比赛这一道坎上败走麦城,从而屈居前4的位置。队员在心理上一直存在很大的阴影。这次面对实力超强的普陀万里门球队,球队是否会重蹈覆辙呢?王队长的一句“放开打,打出静安的气势来!”给队员极大的鼓励。

在挑边选攻中,普陀万里门球队以红队“先攻”占得先机,静安门球队以白球来应战。“比赛开始”。随着裁判的呼号,红方先起杆,布下似防为攻的开局来抢战先机,把1号球击打到二门的一号位,静等白方应战。白方则以“放弃击球”来应对红方的挑战。双方的较量已是剑拔弩张。球场上除了教练指挥声与裁判的呼号声,球槌击球声回荡在凝固的空气中显得格外安静,这一切看似无声胜有声,其实在酝酿一场刀刀见血,处处陷阱,斗智斗勇的布局。前二轮的较量中,双方队员的技术在心理负担的影响下都明显走形,一次次把机会让给对方,而对方也没能抓住。四次交换胜负手之后,双方队员逐渐稳定了情绪。同时,二位教练员也拼足了内功,调兵遣将,以守为进,相互接应,丝毫不敢冒进。无奈,保守的战略战术让双方以平分告终,11:11结束这场比赛。

按规则,两队以点球决出胜负。谁将淘汰,又谁将昂首挺胸再向前走一步?这是考验双方运动员的心态和球技。很快,场上的三人执裁增加到了五人,主裁改为国际裁判,场上四周的群众都来围观,一下子把球场围得密不透风。

“9号”,主裁的一声呼号,场上噪杂声瞬间安静了下来,空气在这时凝固了。“10号”“1号”,随着一声叹息,双方都无奈地把机会奉送给对手。“2号”,只见我队的2号队员稳步进入到开球区,弯腰,放球,瞄准,退杆一气呵成,仿佛使用了九阴真经的内功秘籍,看似无力一击,却把球击打在13米处的有利位置上,教练员趁机上前告诉他“瞄左柱,发全力”。

只见2号球员凝视门洞后退杆击球,“叭嗒”一声,球槌准确地击在球心上,球在外力作用下飞速地滚进了2门洞,全场一片沸腾。随即主裁双手高举头顶:“比赛结束”。王队长一个箭步冲进球场,紧握2号球员的双手,双目对视,没有言语。三秒钟,整整三秒钟,双方都语噎了,随即爆发出内心的呼喊,“我们赢了!”场外的观众蜂拥进球场,击掌、拥抱,历史性的一刻就在此时产生。让我们永远记住你,在崇明体育场,曾有一批为门球运动而拼搏几十年的门球人圆了自己的梦。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南京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