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姚沁艺 整理报道 日前,南京西路街道在志愿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垃圾分类交流分享活动,邀请居民区志愿者代表互动交流。《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2个多月以来,南西街道各个居民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们以身作则,热心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倡导全民参与,指导居民做到垃圾定点定时准确投放。 除了志愿者的辛勤付出,在威海、华业、重华三个居民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还和居民一起,创新思路,用“金点子”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进行。 威海: 小发明解决居民分类难题 日前,记者在威海居民区的陕西北路30弄小区看到,一只湿垃圾桶紧靠弄口墙面放置,墙面上安装了一只定滑轮。定滑轮上的绳子,一端装了一只铁钩,钩住垃圾桶盖子的把手,另一端则套了一只钥匙圈。定滑轮下方的墙面上还装有两根钉子,分别相隔了一段距离。在无人倒垃圾的时候,钥匙圈便固定在上方的那只钉子上,让垃圾桶保持关闭状态。而在需要倒垃圾的时候,将钥匙圈固定在下方的那只钉子上,即可让桶盖保持开启。 “我看居民倾倒湿垃圾的时候,需要一只手扶着垃圾桶盖子,另一只手抓着塑料袋倾倒,不仅倒不干净,手也弄得脏兮兮的。”这套装置的设计提出者——南京西路街道威海居委会主任徐建民解释,他在生活中发现,倒湿垃圾时,用两只手分别捏住垃圾袋底部的两只角,同时将垃圾袋倾倒过来,就能在避免脏手的情况下把垃圾倒干净。 为了让居民能够腾出双手捏住垃圾袋,他便想到了用定滑轮固定桶盖的方法。徐建民提出他的想法后,家住陕西北路30弄的居民赵纪松马上响应,凭借自己早年做工程培养出的动手能力,帮忙将这套装置做了出来。如今,陕西北路30弄的居民都已用上了这一“神器”。“当然,想要不脏手,还得保证垃圾袋是完好、坚固的。”徐建民建议,居民在装湿垃圾之前,最好先把垃圾袋鼓起来,看看漏不漏气,不漏气的话再装上湿垃圾,就能避免漏水的尴尬。 在威海居民区垃圾分类志愿者中,也涌现出了这样的“金点子”。张宏英阿姨可谓是资历最老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之一,每天,她都要负责康乐邨的3个垃圾厢房的督导和分拣。在刚开始做垃圾分类志愿者时,她用的是传统的火钳,“这种火钳用起来一点都不顺手。”原来,这种工具夹垃圾用不上力,容易错位。后来,南西街道向各居民区配发了新式的火钳,张阿姨在原本的火钳外还包裹了一层泡沫海绵,在顶端贴上防滑圈,增加了长度,这样可以把垃圾袋和错放的垃圾轻松地夹出来。 华业: 志愿者带动垃圾分类热潮 日前,在华业居民区的宣传栏里,出现了一封感谢信。这封感谢信是华业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和静置物业写给居民和垃圾分类志愿者的。这些每日坚守在垃圾厢房门口的志愿者们,以严谨和热情带动了华业居民区的垃圾分类热潮。 “侬是啥垃圾?”这天早上,华业居民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何阿姨早早来到垃圾厢房旁边,指导居民们进行垃圾分类。只见她接过一位居民手中的垃圾袋,打开仔细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哦,你这是干垃圾,分得挺好的!”说着她帮助居民将这袋垃圾扔进了干垃圾桶里。 同时,在华业居民区的另一个垃圾箱房边,志愿者胡阿姨正想帮助一位老爷叔解开装着湿垃圾的袋子。老爷叔非要自己体验一把“破袋分类”,坚持亲自将湿垃圾倒进湿垃圾桶内,又将脏垃圾袋扔进干垃圾桶里。“自己做一遍,以后就能记住了。”这位老爷叔这样说道。胡阿姨是垃圾分类志愿者里的“积极分子”,这几天,她天天早上都守在垃圾厢房边,居民们的显著进步让她非常欣慰。“居委会还给我们发了火钳,有时居民垃圾分类有个别分错了,我就会用它帮忙分拣。”她介绍,随着居民垃圾分类的“准确率”越来越高,她现在通常都用火钳来整理一下垃圾箱房的堆放的垃圾,让大家扔垃圾的时候更方便一些。 重华: 小游戏提升居民分类意识 在重华居民区的宣传栏里,一副字迹清爽、排版美观的黑板报格外“吸睛”。手绘黑板报上,栩栩如生的图样,板块分明、色彩鲜艳的垃圾四分类口诀,让来往行人和居民都在不知不觉中记下了分类要点。 除了以黑板报宣传垃圾分类,重华居委会还开展垃圾分类小游戏活动。活动室里,居民将印有各类垃圾图案的纸板分别投放到对应的垃圾桶中,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居民对垃圾的“四分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据了解,虽然现在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偶尔也会出现错分的现象,因而重华居民区经常开展一些小游戏、有奖竞猜活动,或将垃圾分类的规则编成歌谣,让“分类技能”入脑入心。 “除了动脑动手的小活动,我们还做好志愿者宣传指导和共建单位参与等工作。”重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晓光告诉记者,居委会干部与志愿者会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并开展垃圾分类日常巡查,每天早晚两次指导居民正确分类。 此外,共建单位的志愿者也为重华居民区的垃圾分类出了不少力。日前在花园公寓和重华新邨,共建单位浙商银行、静安中安公司与居委会干部共同开展宣传活动,向居民发放分类垃圾袋。“志愿者和共建单位引导居民做好投放工作,垃圾分类已成为大部分重华居民的生活习惯。”王晓光这样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