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历史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20年07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南西看上海

住在巨鹿路的贺友直先生

“南西看上海”栏目的老朋友章正元发表了新书《行旅拾萃》。该书在多方面展示章正元从军人到机关干部再到文人的人生转变之余,还记录了不少静安的历史。本栏目将定期更新这些静安故事,以飨读者。

文 章正元

我和贺友直先生同住在静安区巨鹿路上,仅隔一条襄阳北路,他家在路东,我家在路西,两人经常会遇见。近日,我在翻阅贺老连环画时,与他多次交往的情景宛在眼前,心里很不平静。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近几年来我俩三次碰见的情景。

2013年5月的一天清晨,我去买大饼油条,刚出弄口就与贺老不期而遇,他拎着两副大饼油条袋往回走。我先打招呼:“贺老,侬早!”他定神看我一眼回答:“你也早呀!”我说也去买大饼油条,他就打开话匣子了,说他老两口每天早上不是馒头包子,就是面包饼干,吃厌了,想吃大饼油条换换口味。不过,吃油条有点怕,不能常吃的。接着,他低声对我说:“侬阿晓得,我今年92虚岁了,贱格,贱格!”我开始一惊,但立即反应过来对他说:“不是‘贱’,是你贺老的福气,你身体蛮好,会长命百岁的!”我接着说:“贺老你健康长寿,我们就可以经常看到你的新作品了!”他摇摇头,还连说两声:“贱格!贱格!”他不忘提醒:“你去买大饼油条吧!”说完摆摆手,朝着他家方向迈步了。

贺老是一位丰产画家,一生共绘制连环画、风俗画、插图等90余部,作品近万张。他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曾创作出精品杰作,塑造的人物成为影响几代人的“文化记忆”。他先后获得“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的殊荣。2005年3月19日,我有幸得到由程乃珊撰文、贺友直插图合作出版的《上海FASH ION》的一本新书和一枚“珠联璧合,文画妙配”的首发纪念的首日封,都留下他俩亲笔签名的墨迹,成为我的珍藏品之一。

贺老平时有散步的习惯。只要天气好,每天下午3点到4点钟都要上街遛遛,南有淮海路,北有南京路。他常走的一条路线是从巨鹿路出发,在襄阳北路、长乐路、新乐路一带转转,后来延伸至淮海路近南昌路的邮政局,然后穿越襄阳北路折返,约用一个小时。我多次遇见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出门散步也很注重仪表,头戴鸭舌帽,上身中式对襟布衫,皮鞋锃亮,十分庄重、秀逸。

他一路走走停停,走走看看,显得十分悠闲、轻松。记得2014年秋日一天中午下过阵雨,下午雨过天晴,约在3点10分,我与贺老在襄阳北路、长乐路口迎面相遇,见他右手抱着一把木质长柄布伞,比常规雨伞长约20公分,显得厚重得多,估计把伞打开,三个人也可挡雨了。

我见此状,便问贺老怎么不带小折伞?再指着天空,太阳出来了,不用带伞。贺老告诉我,他年轻时还用过油纸、油布伞,现在很喜欢这把长柄“古董”黑布伞。他还说:“刚才一阵雨蛮大的,你是知道的,现在的季节是‘天有不测风云’呀!”果然如此,后来又下过一阵雨,我看看手表,快到5点钟了,此时贺老也早已回到家里了吧。

贺老的散步既为养生,也是“踏勘”下生活,散步路上的所见所闻,常常会收入在他的画作里面。他多次讲过,几乎每个任务都要下生活,久而久之就习惯了,习惯了就自然了。因此他扁担一上肩、锄头一上手,农民就夸他“内行”!他为画《山乡巨变》,就两次到湖南益阳农村体验生活,与农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自信地说:“很多事我看在眼里,慢慢地就懂得它的道理,也就是它的内在的东西,我画画比别人厉害,就在这里!”

2012年3月,贺友直先生九十高龄,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举办“率真贺友直·经典老上海展”。我和老伴怀着浓厚的兴趣和崇敬的心情去参观了展览。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略带俏皮的贺老木雕像,鲜亮的额头、夸张的老花眼镜、大大的鼻子,不免大喜。更使我俩惊喜的是贺老和谢师母也在场,而且贺老正在当义务讲解员,便随同“贺迷”们一起聆听。贺老乐呵呵的调侃时时引起哄堂大笑。贺老运用纯熟精彩的线条,描绘出的老上海风情人物,有声有色,有血有肉。贺老的白描功夫,天下一绝,个个啧啧称赞!

巨鹿路上“一室四厅”的家,也被1:1地“搬”来展厅。所谓“一室四厅”,就是一间房子里,画画、迎宾、饮食、起居都在这里。贺老在不到30平米的家,一住就是50多年。曾有画界朋友劝他多卖些手稿,换间宽敞点的房子。可他不想搬,他说:“我觉得住这种地方人情味浓,我在画画,他们婆婆妈妈在灶披间(厨房)里烧小菜,声音哗哗上来,我都听得见。这是种乐趣!”他还说:“我们弄堂里大家关系很好,每年我过生日,会给隔壁邻居、楼上楼下,送排骨面。人少的送两碗,人多的送三碗。”我俩就在这个展厅的家,拜访了贺老和谢师母。

在简短的交谈中我了解到:贺老每天必做两件事——绘画和喝酒。我关心的是每天喝多少黄酒?贺老说每天一瓶喝两次,中午11点半、晚上6点钟左右,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老酒,绝对是贺老艺术创作的“生命口服液”。

2016年元旦节后的一天中午11点半左右,我从超市回家快到巨鹿路时,远远见到贺老身穿呢大衣,头戴鸭舌帽,围着长条格子围巾,和另外三位与他年龄相仿的老朋友穿过襄阳北路沿巨鹿路朝西走,到了原市文化局大门口停下,只见贺老手指马路对面的四明邨弄堂说着什么,然后转身继续往西走,猜测他们去聚餐了。这时的我只能停住脚步,不能上去打招呼,万万没想到竟是最后一次见到贺老的身影。

贺老进入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年年有新作品。2016年春节期间发表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的“谢年”“串马灯”“正月十四上灯节”三幅贺老《画说家乡年俗》最新作品,成了贺老的绝笔画作。

(内容摘自《行旅拾萃》)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南京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