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小城大事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8月1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发挥自治力量 挖掘身边的里弄故事

南西居民努力打造可听、可读的陕西北路30弄

陕西北路30弄风貌
陕西北路30弄门口悬挂了二维码

□记者 姚沁艺

陕西北路30弄始建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是设计过美琪大剧院的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范文照的作品。这里曾住过许多国内有名的实业家、企业家、医生、艺术家、高级职员和政府官员,曾见证过不少让人津津乐道的弄堂故事。

为了将独特的里弄文化向更多人展示,威海居民区通过居民自治,走访老一辈居民、查阅官方史料,挖掘、记录下陕西北路30弄里鲜为人知的历史,并将这些故事用文字、音频等形式,搬到了“线上”。

居民将里弄故事搬上新媒体

最近,陕西北路30弄的居民注意到,弄堂大门旁挂上了一块印有二维码的木质挂牌。木牌上还书写着“陕西北路30弄,建于1934年的上海新式里弄,中国近代建筑师范文照先生作品。”

想要了解情况的居民或白领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自动跳转至威海居民区官方公众号“康乐威海”。公众号菜单内,有一栏“30弄故事”,点击后,能够看到“建筑特色”“社区名人”“里弄故事”“自治项目”“所获荣誉”五个子栏目,每个栏目都是由居委会和居民一起整理搜集的陕西北路30弄相关信息。其中,“建筑特色”“社区名人”“里弄故事”栏目中的文章,还附有居民姚国良的朗诵音频。柔美的音乐、富有磁性的男声,带着读者不知不觉走进陕西北路30弄的生活场景里。

事实上,早在五年前,陕西北路30弄居民就制作了不少“名人名家”展示牌,悬挂在居民房屋的入口处。阅读这些展示牌,人们可以了解到,著名画家、教育家张红薇,越剧艺术家表演家毕春芳、戚雅仙,都曾是陕西北路30弄6号的居民;民族墨水工业开拓者张左甫,曾居住于陕西北路30弄8号;报业巨子史量才的养子、静物摄影师沈柏年曾在陕西北路30弄12号居住……如今,居民们不满足于仅用文字呈现名家的事迹,更想将新媒体技术和里弄文化相融合,让更多人了解陕西北路30弄这一传奇的里弄。

居民为挖掘历史四处奔走

“有一次,我外出参加活动,一位外省的女士问我,她想在工作之余的间隙逛一逛上海的马路,有没有哪一条路能够让游客了解上海里弄的文化历史?”这让陕西北路30弄居民赵纪松的脑中猛然涌现了一个想法:“我觉得我们陕西北路30弄的历史故事这么丰富,但是相较于大同里、西摩会堂等耳熟能详的陕西北路建筑,好像显得过于低调了。”

“不少老一辈居民都搬走了,现在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未必都了解这里的故事。”赵纪松回忆,有一些居民将房屋出租,二房东总想着改造一下房屋。赵纪松看到了,总会上前劝阻,和他们讲述这里的历史。“我跟他们说,你们可不能乱改这儿的建筑,你看这些建筑外立面的砖,这叫泰山砖,现在上海已经很少见了,要是弄掉一块,再想买都买不到的。”二房东听完,立刻作罢。

想到这些,赵纪松决定,挖掘陕西北路30弄的历史故事,并通过文字、音频、图片等形式展示出来,弄内的居民也非常支持他的想法。为此,他四处拜访陕西北路30弄的老一辈居民,以及和这条里弄的历史有关的人物。陕西北路30弄原是地产商陈炳谦投资兴建的,为了了解这位地产商的生平,赵纪松经过一番辗转,联系上了以前陈家的一位女管家。“女管家是位‘老广东’,已经九十多岁了,她不愿意直接同我见面,我便将我想弄清楚的资料写在纸上,请她指正。”

赵纪松还奔赴各类图书馆、文史馆查阅史料。“我了解到陈炳谦活跃的那个年代,在上海的外国人常看一份英文报纸《字林西报》,里面或许记载了一些陈炳谦的事迹。”赵纪松便打电话联系身在美国的弟弟,帮他去当地图书馆查找英文资料。

赵纪松的脚步还没有停止,“现在,我的目标是挖掘到我们陕西北路30弄当初的营造商是哪家。”

未来还将呈现更多内容

得知居民要将里弄历史搬上新媒体,威海居委会非常支持,大家一拍即合,决定先在“康乐威海”微信公众号上“试运行”。为此,居委会请来第三方社会组织,专门对居委干部进行了微信编辑的培训,又请来在朗诵比赛上屡获佳绩的居民姚国良,将赵纪松整理的故事念成音频,进行多元化呈现。

“今后,我们计划再建一个‘陕西北路30弄’自己的公众号,把视频这种形式,也融合进我们的内容里。”赵纪松表示,不少人都对30弄房屋的内部结构很好奇,但是因为现在里面还住了居民,外人不好意思打扰。“我们打算把家里的场景拍成视频,这样只要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不用打扰居民也能了解到房屋的内部情况。”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南京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