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历史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8月1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胡适的静安弄堂缘

“南西看上海”栏目的老朋友章正元发表了新书《行旅拾萃》。该书在多方面展示章正元从军人到机关干部再到文人的人生转变之余,还记录了不少静安的历史。本栏目将定期更新这些静安故事,以飨读者。

文 章正元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1891年12月17日出生于上海大东门一家胡家合伙经营的名为“瑞馨泰”的茶叶店里,不久住到川沙城厢中市街白家经营的“胡万和”茶叶庄。

1908年1月,胡适就读于中国公学并参加了竞业学会。学会创办的白话文报纸《竞业旬报》,宣传民主,鼓吹革命,是个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的载体。当时,《竞业旬报》借租天目路57弄(今天目东路57弄)长兴里老式石库门房为编辑部。长兴里是早期中式石库门建筑,一排为五开间。原始条石做石库门,入门后为天井,中间为客厅,过了客厅为厨房。第一开间和第五开间两边有前厢房和后厢房。胡适没有钱租住学校宿舍,就搬到编辑部居住,与弄堂结缘。胡适担任《竞业旬报》编辑,每出一期,可得到10元编辑费,住宿和餐食由编辑部供给。胡适编辑《竞业旬报》从第24期始至第40期终,有几期全部文字都由他一人完成。胡适经过编辑白话文的锻炼,收获颇多,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的:“这种工具(白话文)使我能够在中国文学革命的运动做了一个开路的工人。”胡适由此在天目路57弄长兴里居住了八九个月。

1909年初,胡适亦学亦教在原中国公学停办后新组建的中国新公学,校舍在爱而近路(今安庆路)487弄庆祥里,担任低年级各班的英文教师,每星期上30课时。中国新公学当年年底停办,胡适在487弄庆祥里校舍居住了近一年时间。

胡适离开庆祥里后,与原中国公学一位名叫何德柏的德国教师同住在海宁路南林里。南林里也是典型的早期三开间石库门建筑,何德柏住东厢房,胡适和几个四川朋友住西厢房。曾担任中国公学英文老师的王云五,很器重胡适。当时,华童公学汉文总教习李怀湘急需聘一位精通中英文的国文教师,王云五就推荐胡适到该校教小学生国文。王云五又劝胡适继续学习英文,每日译英文1000字。胡适听从王云五教诲,开始每天翻译英文。

1910年3月,同乡、同学许怡荪劝胡适去参加留学考试。其后的三个月,胡适在南林里住所闭门读书,准备去考官费留学。王云五为胡适辅导代数、解析几何,并聘请一位老师为胡适补习其他学科。胡适还得到许怡荪亲戚的资助,使得赴京考试顺利成行。

1910年7月,胡适以总分第55名的成绩(当时留学名额共有70名)金榜题名,成为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离开了居住近一年的海宁路南林里。1917年7月自美国留学回国,应蔡元培校长之聘,做了北京大学教授。

胡适于1926年下半年先后赴英、美等国参加有关学术交流活动,翌年5月20日从神户乘船回到了上海,结束了10个月的欧美之行。胡适回到国内,便打定主意谢绝各方的邀请,准备著书立说,在极司非而路49号(今万航渡路320弄内)租下了一幢混合结构的二层楼住宅,并把夫人及小孩由北京接来上海。当年楼下是客厅、厨房、餐厅和卫生间,楼上大间是胡适和夫人江冬秀的卧室,旁边小间是其两位公子胡祖望、胡思杜的卧室,另一侧是胡适的书房。

胡适回上海后不久,与徐志摩等创办了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1927年8月,胡适接受上海私立光华大学之聘,任该校教授,之后又兼任东吴法科大学哲学讲座。1928年春,上海中国公学发生学潮,校董会邀请胡适出任校长,一解“中公”之危。1930年11月28日,胡适告别了静安弄堂生活,一家大小四口乘火车离开上海至北京,就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胡适对住在极司非而路320弄49号三年半时间的生活说道:“那是我一生最闲暇的时期,也是我努力写作的时期,在那时期里,我写了约莫一百万字的稿子。”胡适在此完成了他过去没有完成的《白话文学史》等著作。胡适在万航渡路320弄内的旧居因旧区改造已被拆除。

1949年3月下旬,还挂着北京大学校长头衔的胡适,从南京匆匆赶到了上海。胡适在上海早已没有固定的住所,但找到了一个真正“世外桃源”——合众图书馆。主管顾廷龙(胡适的学生)自然会在胡适到沪“居无定所”的时候接待他。1949年4月9日,胡适从上海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前往美国。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北病逝。位于静安区富民路、长乐路路口的合众图书馆(今上海图书馆书库)成了胡适在大陆的最后寓所。

(内容摘自《行旅拾萃》)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南京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