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姚沁艺 整理报道 为发挥街道统筹社区发展的作用,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提升社区治理能力,自2017年以来,南西街道规范化组织召开社区代表大会,成立社区委员会和5个专业委员会,做到自下而上收集民意,自下而上产生议题,精细化协商决策事项。四年来,基层民主协商的机制化运作在南西有序推进,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注的顽疾问题,成为推动南西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8月21日举行的南京西路街道一届社区委员会八次(扩大)会议上,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此举是南西街道在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协商议事机制,有助于街道切实提升民主协商效果和社区治理水平。 南西街道新增一个“智囊团” 在南京西路街道第一届社区委员会第八次(扩大)会议上,街道社区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惠珍、街道办事处主任王颉鸣为社区咨询委员会委员颁发感谢证书。据悉,社区咨询委员会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一批热心社区公共事业并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将作为街道的智囊团,秉承“人民城市”的理念,一方面密切联系群众,了解、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在原有5个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更好地吸纳群众“自下而上”共治议题,开展民主议事协商会议和活动;另一方面结合自身特有的专业优势,为社区公共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建言献策,切实提升民主协商效果和社区治理水平。 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高级编辑周智强代表委员会委员发言表示,南西街道围绕“白领”“白发”和“高龄”“高端”等区域特征,找准摸清实际情况、实际矛盾、实际问题,积极推进基层协商民主,深化工作思路创新,构建了社区治理的美好愿景。他希望社区咨询委员会把握好公共性,按照人民城市理念来处理公共事业、公共事务、公共决策等,进一步理顺党建引领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完善议题、化解矛盾、监督评估的闭环,力争成为基层协商民主的新平台。 强化群众参与社会治理 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委员会和5个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就在社区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社区委员会在社代会的闭会期间发挥区域内城市基层共治的中轴性功能,针对社代会和日常工作中的聚焦问题和决策决议进行跟踪反馈,让由下而上的民主自治议题产生后,通过街道党政力量的执行落实和区域共治力量的协同介入,再经过专业委员会贯穿全程的评议监督最终转化为惠民成果,让一个民生议题得以从诞生到落地。 专业委员会的成员组成体现了多样性和广泛性,成员覆盖更多的“两代表一委员”以及辖内社区单位、“两新”组织以及居民代表。原有的5 个专业委员会(社区文化专业委员会、发展管理专业委员会、民生服务专业委员会、监督评议专业委员会、法治安全专业委员会)的职能触角也延伸至各领域,成为了社区委员会议题分解的下一层执行落实机构,对接社区治理的多元化需求。如新成居民区的居民和附近商务楼宇的白领存在就餐难题,经社代会收集该问题后,分解落实到民生服务专业委员会,在民生服务专业委员会的协商推进、跟踪督办下,新成社区长者食屋的建设能够顺利推进。 社区委员会还为推进基层民主协商平台有效运转定向引航。8月21日下午,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委员会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召开会议,为即将举行的街道第一届社区委员会第八次(扩大)会议作充分准备。此次会议作为社区委员会全体会议的前置程序,协商确定街道社区委员会(扩大)会议方案、社区代表名单,通报民主协商咨询委员会产生情况等,发挥了前置审议作用、核心功能。街道党工委书记、社区委员会主任周惠珍主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南京西路街道一届社区委员会八次(扩大)会议方案,审议通过关于南西街道社区代表名单调整的决定,并通报关于成立南西街道民主协商咨询委员会的情况说明。 群策群力谱写“福民南西”篇章 南京西路街道一届社区委员会八次(扩大)会议上,委员、代表们在各个分会场认真讨论审议,并根据社区公共职能和社区公共事务领域的划分,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梳理症结、提出对策,推动这些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如社区咨询委员会和社区文化专业委员会在讨论时提出,南西街道的后街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繁荣,要继续深入挖掘人文价值和历史底蕴,建议通过整合资源提升能级,打造和谐街区、文明城区。社区咨询委员会委员、市妇联原主席、街道侨联名誉主席章博华表示,其25年前搬到南西,逐渐感受到这里的变化。社区咨询委员会委员、区政协委员夏柳伟则提出:“生活在南西很自豪、很骄傲。愿积极做好沟通和协调,贡献出时间、人员、能力,落实人民城市理念,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把福民南西这篇大文章做得更好。” 发展管理专业委员会在讨论中表示,发展还是下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通过开源节流、广交朋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带动南西经济行稳致远,助力“国际静安”和“全球服务商计划”。发展管理专委会委员、区政协委员王伟力提出,南西要把眼光放长远,用好“福民指数”,对标“国际一流”。在垃圾分类、地铁引导、文明建设等各方面都要体现文明和温度,让精细化管理更“接地气”。社区委员会委员、街道管理办主任王晓强则表示,要继续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商圈商户自治委员会和“1+4”城区管理联勤机制,形成部门联动、居民区协同的治理新格局,不断推进城区治理常态长效。 张园旧改、电梯加装、小区微更新……南西社区的民生改善看得见、摸得着。民生服务专业委员会在讨论时认为,“南西无小事、南西无难事”,要继续做好为老、助残、拥军等一件件实事,让大家感受到南西更多的温暖和爱。 “南西总是把老年人的幸福放在心头,从量到质,一点一滴在完善。”民生服务专委会委员、区人大代表许鸣伟认为,街道还可以从助餐助浴、服务态度等方面继续织密保障网。社区委员会委员、街道商会主席崔轶雄则建议,可以建立超商与居民区的联系,通过志愿者接力、爱心捐赠等方式,带给社区居民,尤其是困难特殊群体更安全的食品、更周到的服务。 法治安全专业委员会在讨论时提到,受疫情影响,上半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要继续推进重点工作,建成完善更多的法律服务站,服务好居民白领,打造“法治南西”“平安南西”。 社区委员会委员、区人大代表张健认为,疫情对企业是个“坎”,要感谢街道在联系物资、指导防控、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提供的帮助。他表示:“我们也将依托区域化党建联席平台,与南西各界共同建设‘共同家园’,让更多居民白领受益。”法治安全专委会委员、街道平安办主任程志亮则提醒大家,在夏季,尤其要注意消防安全和安全生产。他表示,街道将继续开展电动车充电等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打通生命通道,采用“十户联防”机制,更好地维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监督评议专业委员会在讨论时认为,“福民指数”各项目指标分配合理、可操作性强,希望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同时将结合垃圾分类、文明创建等重点工作开展监督评议,促进各条线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街道无论在疫情防控还是服务群众上,都紧紧抓住‘两白’。”监督评议专委会委员、区人大代表潘敏认为,要继续从增进南西人的福祉入手,工作积极创新,体现温度和人性化。社区委员会委员、区人大代表、中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卢红则提到,居民区疫情期间压力较大,居家隔离人数总计接近50%,希望配合机场、卫生中心继续做好疫情防控的“闭环”。“特别针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讲清政策、深入宣传,把好事办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