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全景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社区“烟火气”让老人生活更安逸

百岁伉俪讲述65年南西生活

朱祖钢、郑逸珠夫妇
重华居民区的老人们一起参加元宵活动

□记者 姚沁艺

“我去给你们拿点糖吃吃哦。”今年正好100岁的朱祖钢将手中的木质拐杖轻轻向地上一顿,麻利地从沙发上站了起来,走向橱柜取巧克力。市民政局近日公布的百岁寿星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海首次出现了4对百岁伉俪,家住南京西路街道重华新邨的朱祖钢和他101岁的妻子郑逸珠位列其中。

南京西路街道户籍人口约4.7万人,老年人占比44.4%。如何让白发老人的生活更加安心、舒适,是南西街道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在朱祖钢眼中,自己所居住的南京西路街道是个充满“烟火气”的社区,便捷的为老服务,相识了数十年的老邻居,都是让他舍不得搬离这里的原因。

百岁夫妇在南西生活了65年

朱祖钢和郑逸珠是宁波老乡,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他们经亲戚介绍相识。在当时普遍听从“媒妁之言”的婚恋环境里,二人大胆地选择了自由恋爱,最终于1941年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那天是10月15日,正好是美琪大剧院开张的日子。”朱祖钢还记得,当时美琪大剧院首场公演的节目是美国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的五彩歌舞片《美月琪花》。1955年,朱祖钢和郑逸珠搬进了重华新邨的私宅,一直居住到今天。

郑逸珠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因此在结婚后,朱祖钢主动担起了更多的家务。“我年轻时做事能力比较强,但性格也急躁,我老婆则和我相反,脾气真的好,与世无争。”朱祖钢说,结婚近80年,二人从未吵过架,“有时我脾气上来刚想吵架,她温温柔柔像水一样,我的火气一下就被浇灭了。可能这就是‘柔能克刚’吧。”

今年年初,郑逸珠因为身体原因,需要卧床,无法进食,只好住进了外区的养护院。每周,朱祖钢都会坐出租车去看望,陪她聊天,为她梳头。让朱祖钢高兴的是,最近,郑逸珠能吃下一些东西了。他便自己烧一些菜送去,给老伴补充营养。“我也没什么念想,就想她多陪我一些时间。”

100岁爷叔越过越“潮”

朱祖钢和郑逸珠都曾是上海长江轮船公司的职员,解放后,朱祖钢入职北虹中学,成为一名数学教师。“退休前工作太忙了,所以我们退休以后,就想着到处去旅游。”北京、大理、青岛、西安、成都……退休以来,朱祖钢带着郑逸珠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夫妇俩本来和小儿子、小儿媳一起生活,如今,郑逸珠住进了养护院,朱祖钢虽然感到有些不习惯,但一直保持着积极的生活和丰富的爱好。每天晚上7点,他都要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拳击赛和足球赛也是他经常收看的节目,他自嘲自己小时候体育不及格,踢球也踢不好,但就是喜欢看球。“我最喜欢的是申花队,但是现在的上港我就不是很喜欢。”

这几年,家里组建了家庭微信群,朱祖钢开始学着使用平板电脑,还让家人把自己拉进了微信群。“平时没事我就喜欢看看群聊和家人们的照片。”

朱祖钢非常喜欢吃鱼,儿子儿媳做了饭,他还觉得不够,非要自己骑车去大沽路菜场买鱼,回来亲自下厨给自己“开小灶”。重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晓光透露,前两年,几乎天天能看到朱祖钢在小区里骑自行车。“我们总是跟他说,年纪大了,摔一跤不得了,自行车最好少骑。”朱祖钢倒也听劝,如今只是偶尔骑骑自行车过过瘾。

让辖区内的老人得到更多关爱

近年来,重华新邨经过了美丽家园建设,小区环境也变得更好了,老人们无论是走路还是骑车,都更加安全。现在,每次有社区菜摊点定期进入到小区进行售卖时,居委会也会派人来通知朱祖钢,方便他就近多买点菜。逢年过节,居委干部和志愿者也常常上门慰问。

在重华居民区,重华乐龄站点备受老人们好评。“在这里,老人可以享受助餐、助浴等服务。”在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传统佳节,居委会也会组织老人们写福字、品元宵、吃“国庆面”,当了几十年邻居的老人们在一起聊家常、谈天地,其乐融融。

据了解,一直以来,南京西路街道密切关注白发老人的需求,继2017年在长乐路528号精心打造集“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安全保障、精神慰藉”为一体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后,又发挥中心辐射功能,把日常助餐、助医、助洁等各类为老服务资源向周边延伸,使之成为“全能型”为老服务枢纽。今年,街道又以“一餐饭”为突破口,确定了新成居委社区食屋建设项目。

接下来,南京西路街道将继续坚持需求导向,通过资源整合,把乐龄站点、长者食堂、助浴点、生活服务点等助老资源逐步嵌入到13个居民区,实现养老设施便捷可达、服务触手可及,让辖区内的老人得到更多关爱。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南京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