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版面概览

下一版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石工程凝心聚力 社区自治彰显成效

街道持续升级“社区自治+”能级,推动社区治理向前发展

新成居民在楼组公共空间展示弄堂的记忆
威海居民区的老人使用“爬楼机”

□记者 姚沁艺 整理报道

一直以来,南京西路街道推进“基石工程”,创新社区治理,全力打造“福民南西·魅力都心”,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打造“社区自治+”共同体。

今年,南京西路街道持续升级“社区自治+”能级,始终落实社区自治在基层治理中的各项功能,推进南西社区治理向前发展,在全面融合社区自治现有队伍、资源、优势、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社区自治+”大框架、大体系下的工作新常态新发展。

让居民自治意识

融入社区自治的“骨血灵魂”

在今年的自治工作中,街道深化“四阶十二步”金钥匙工作法,让民主协商有精度,有序有效开展社区自治,以社区治理实效作为工作的落脚点,使居民自治意识融入社区自治的“骨血灵魂”。

升平街是南京西路街道辖区内的一条僻静小路,老上海石库门弄堂的模样在这里清晰地呈现——停在家门口的“永善牌”的老单车、坐在藤椅上聊天的阿姨、吃“百家饭”长大的小狗……到处都是老弄堂生活的原始味道。

如何留住弄堂里的人情味?今年,升平居委会突破传统方式,拓展自治内容,引入更多资源参与到社区的自治共治中来。居委会组织这些“老上海”们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就“如何保留老上海老弄堂文化”展开讨论。老一辈居民各抒己见,对保留老上海的气息、弘扬海派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宝贵意见,最终大家达成共识,准备以全新的方式保留传统弄堂文化:老年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弄堂记忆,孩子们跟着手艺人学习各种弄堂游戏和传统上海手艺,让老弄堂的记忆不再褪色。

正当计划逐步推进之时,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社区活动开展陷入了困境。升平居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和自治团队领队、骨干们召开了网络会议。大家对待疫情防控的态度统一而明确,必须将确保参与活动人员的安全及健康作为首要条件。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借用网络优势开展线上活动,待后续疫情情况转变再确定具体方式。

3月初,各个小活动的微信群初见雏形。当时正值居民区口罩购买登记时间,居委会借此契机,根据来现场登记的居民情况,有针对性发放南京西路街道居民区25周年纪实书本《南西印记》,引导大家了解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的历史文化。

接着,升平居民区又适时推出了“童谣大PK”活动,向社区亲子家庭征集社区少年儿童讲上海童谣的视频。信息发布后,居委会出乎意料地收到了众多童谣视频,最终筛选出了三个优秀作品,通过居委会公众号进行了展示。居委会还趁热打铁地征集了孩子们的弄堂游戏视频,也收获了亲子家庭的热烈响应。

“光带孩子玩怎么行,我们老年人也想展示自己。”在居民的呼声中,今年7月,居委会再次组织了线上“织毛线拼手速”比赛。弄堂里的阿姨们得知消息后兴致勃勃。“年轻时家里所有人的毛衣都是我织的,如果我能参加肯定拿一等奖。”活动室的常客杨阿姨已经80多岁了,很想参加本次活动,但她年纪大了,不会用手机,也不会拍视频,这让她很遗憾。自治骨干姚阿姨知道后,马上说:“没事,约好时间我帮你拍视频,拍到你满意为止!”

传统的内容,新颖的方式,居民区通过创新改变了传统的自治方式,在疫情常态化管控的大前提下,通过线上活动方式,既提升了活动质量,也扩大了活动参与面。好的社区工作,让居民由依赖性地“靠社区管”转向“民主自治”,从原本不关心小区建设的“局外人”,变成为小区建设贡献力量的“主人翁”。

让居民热情

化为楼组建设的点点星火

家庭是社区的细胞,楼组是社区自治的基础。街道对标基石工程,打造美丽楼组“可看可听可读”,让居民成为楼组建设的“建筑师、设计师和工程师”,制定居民公约和楼组公约,发挥楼组居民的热力、能力和创造力。

今年,新成居民区积极落实“基石工程”,推进“共同家园”建设,把加强楼组楼道文化建设、育家风树楼风作为推进“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的基石,以营造睦邻友好的楼组文化和弘扬文明新风为内容,用楼组文化化解城市冷漠通病。

围绕“创星级楼组,当幸福居民”的主题,新成居民区结合润康邨、新成大楼等楼组的实际情况,由点及面推动小区建设。新成居委会召开了星级美丽楼组创建动员会,成立楼组长为负责人的工作推进小组,以居民家庭为基础,依据各楼组特色,展家风、起楼名、订楼训,商议决定楼组的创建计划。楼组长们通过动员楼组内的五大员和居民群众,齐心整治楼道环境,从宣传氛围、家训带楼训、楼组文化营造等多途径夯实社区自治“基石”。

为让星级楼组更名副其实,南京西路591弄160-176号居民决定对该楼组的楼组文化、楼道环境、宣传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升级,以记录社区发展演变和居民身边的故事为文化宣传主线,通过老照片和新时代下居民生活照的对比展示、老物件和收集“光阴的故事”,展现楼组内邻里相处和睦,生活喜乐安康,富有人文情怀的居民生活状态。

南京西路591弄121-129号的楼组长臧阿姨通过挨家挨户走访敲门约时间,在楼道里召开楼组公约研讨会,楼里的居民们在她的带领下,一起提出了“乱抛垃圾为零”“扰邻事件为零”“脏话粗话为零”“邻里纠纷为零”“损绿行为为零”“违章搭建为零”“参与赌博为零”“拖欠物业费为零”“迷信活动为零”“生育违纪为零”的10条“零公约”,以家风家训倡导楼组文明新风,社区居民们共商共议美丽楼组的创建蓝图。

接下来,新成居民区还将在社会治理中探索,开展“寻·迹——社区导赏路线”,“唱响新成,舞动新成”社区团队培育等社区楼组文化活动,编织起家庭、楼组、社区的自治共治大网。

让联通协助

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为促进社区治理的长效常态、相互协作、融合发展,南京西路街道进一步构建了街道与居民区、居民区之间、居民之间的联通协助、沟通合作机制,建立了“社区治惠团”,对居民区治理工作的“能力储备+意识培育+实体化操作+价值引领”四方面进行引导和督导。

威海居民区是一个高度老龄化社区,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65%。家住茂名北路的薛老伯是一位百岁老人,由于年纪大,腿脚不便,已经多年不能下楼,每次出门看病都需要儿子背下楼。

在威海居民区,不少家庭都有薛老伯这样的烦恼。然而,威海居民区内的建筑多为年代久远、楼层不高的老房子,这让加装电梯难上加难。为了提升社区内腿脚不便的老人的生活质量,居委会和居民代表们多次开会讨论商议,比选升降椅、登楼车、接力电梯等各种解决方案。最终,居委会和居民代表们决定,通过居民自治方式,争取安装一台爬楼机,正式启动了老楼加装智能代步器工作。

在“爬楼机”安装完毕之后,乘坐电梯的居民只需要坐在椅子上,系好安全带,在机器上按向上或向下的按钮,坐椅便能沿着楼梯扶手的轨道缓慢移动,“有了这台爬楼神器,终于能轻松下楼了”,薛老伯感慨道。

随着“爬楼机”的需求增加,另一个问题浮现出来:不少居民表示,爬楼机虽然方便好用,但一时半刻要熟练掌握操作方法略有难度。为此,居委会立即启动“康乐议事会”,大家各抒己见,最终确定对于一些紧急求救的居民,由居民区派人上门服务;而对使用次数多的居民,则动员老年人子女成为志愿者,展开“爬楼机”使用操作培训,提升其技能,发挥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同时,制定使用公约,维护公约,实现共治共享。这一想法得到了多数家庭的赞同,不少长期照顾老人的子女主动成为了“爬楼机”志愿者,不仅解决了自家老年人上下楼的问题,更主动帮助起了社区其他的老年人。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南京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