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西印记

徜徉历史长河 静看沪上升平

回顾升平居民区的传奇岁月

升平街的“姊妹楼”

“重楼联翩倚华亭,古柏茂盛北窗宁;霓虹一陕汇南北,威凤祥麟海波清;国泰民安万事兴,新绿成荫舞升平;锦瑟华年安乐业,延绵梦中凯歌鸣。”——相信读者已经发现了,这首诗中藏有南京西路街道13个居民区的名字。作为南西居民,你可能一直都有这样的好奇:南西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社区,它的过去是什么样子的?在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的时间里,它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迁?

眼下,“四史”学习教育正当热潮,为了贯彻人民城市理念,展现南西街道各居民区的往昔、变化与发展,本报特设立“南西印记”专栏,邀请一群来自南西“本土”的达人来带领大家走进街道的13个居民区,他们之中有土生土长的南西居民,有对南西怀有深厚感情的社区青年,也有为社区群众奔走服务的居委干部。这些达人将用他们的故事,带读者领略13个居民区的风采。

本期的“南西印记”达人是一位刚大学毕业的“95后”——章骋宇。她从小在南方温婉秀丽的水乡长大,大学四年则在广袤厚重的北方度过,南京西路街道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工作单位。作为升平居民区联络团组的一员,本期,她将同读者一起分享她眼中的升平。

当人们走在升平居民区,映入眼帘的是高楼大厦与各色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交织的奇特风景,既给人带来家乡一般的熟悉亲切,又焕发出一种藏在历史面纱下的神秘感,不由让人想走近、阅读、了解……

一对“姊妹”楼

见证时代变迁

包括章骋宇在内,很多人都对“升平”这个美丽的名字情有独钟。

升平居民区得名于升平街,这条西起茂名北路的小马路长不到200米,东端隐没在古朴清幽的升平小区之中。升平街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原名“昇平街”,1966年就拟改为“升平街”,但因故未改,直到1985年,终于改为了如今的“升平街”。升平街仅宽8.8米,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两侧植有悬铃木。经过90年代以来数次旧房改造,现在街边建筑既有砖木结构的独栋洋楼,又有仿新式里弄住宅,还有不少改建后的新住宅楼。漫步其中,有一种徜徉在历史长河之中的独特感觉。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各色建筑之中,升平街45号和65号这对“姊妹楼”格外引人注目。“八边形”的转角、“钟罩形”的房顶和红砖红瓦清砖外墙显得“卓尔不群”,大门门廊、装饰与百叶门窗历经岁月却保存完好,与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地砖一同,见证着桑田沧海、兴衰迭起。网传这对“姊妹楼”曾是浙江长兴煤矿某股东的产业,上海解放后成为当时《劳动报》用房,几经曲折后最终成为民居。这里还住着几十户居民,大家对这两栋楼房都有着很深的感情。如今,“姊妹楼”旁的树木郁郁葱葱,阳光穿过树叶洒下来,地上的斑驳,仿佛都是历史的倒影。

随着时代的变迁,升平街65号由于居住空间狭小、住户多等原因,楼前的庭院里长满杂草,楼道内堆满了杂物,很多居民感到非常惋惜。

好在,近年来,南京西路街道在开展“星级楼组”评比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居民自治共治,主动“听民声”“聚民智”“凝民心”,让居民们自己“做主”,清理了楼道、明确了行为规范。此外还成立“绿色志愿队”,一起动手对楼前小院的“杂草园”进行了清理,在院子里种满了四季常青的植物,墙面也“爬”满了爬藤月季花。在社区单位上海国际集团的支持下,升平街65号还安装了楼组宣传公告栏,设计并悬挂了“国际·月季苑”的楼组LOGO。就这样,经过社区各方的“共建共治”,升平街65号完成了从“杂草园”到“月季苑”的“华丽转身”。

品读甲秀里

传承红色基因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这句诗摘自毛主席的夫人杨开慧烈士1928年的诗作《偶感》,诗中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扑面而来,凝聚纸上。从升平街漫步至茂名北路,便能行至茂名北路120弄7号甲秀里。1924年6月,杨开慧和母亲携带毛岸英、毛岸青来到上海,与毛主席寓居于茂名北路120弄7号甲秀里。毛主席一生中多次来到上海,而甲秀里,是他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居所。漫步其中,一楼前厢房曾用作毛主席和杨开慧的卧室兼书房,后厢房是杨开慧母亲的房间,客堂则是一家人吃饭和会客的地方,四顾皆是满满的生活气息。

甲秀里如今成为了毛泽东旧居陈列馆。陈列馆建筑面积约576平方米,1999年12月26日开馆,由静安区文物史料馆管理。经过多次修缮,陈列馆还原了建筑本体风貌,还运用图、文、物互融并举的详实展陈,以及声、光、电、影像等互动手段,为人们带来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洗礼。

今年国庆期间,为进一步发挥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存史、资政、育人的爱国主义宣教功能,把静安的红色历史保护好、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根据上海市委“四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提出的“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的精神,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进行闭馆提升,目前已恢复对外开放。本次提升过程中,新增展陈了一批珍贵的实物和专题史料,并对展馆功能和参观路线进行了优化和完善。

以名人为邻

传承社区文化

章骋宇的奶奶是个“体育迷”,兴趣涵盖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说起乒乓球,她立马就能如数家珍地报出一长串名字,男运动员有庄则栋、徐寅生等,女运动员里她最喜爱的就是“女削球手”郑敏之了。奶奶说,从前只能在收音机的讯号里“听”郑敏之打球,大部分要靠“脑补”。

来到街道工作后,章骋宇才知道,那个60年代的“国手”、曾任国家乒乓球队总教练的郑敏之竟然刚巧就居住在升平居民区。郑敏之自幼生长在上海,求学于上海静安区中心小学、培英中学。1958年入选上海市乒乓球队,1960年入选国家队。她用横拍打削球,防守稳健,善于突击起板,多次在国际大型比赛中获得冠军。1974年后,先后被聘任为国家乒乓球队教练、副领队兼副总教练。上世纪90年代,郑敏之回到上海,创建敏之体育文化交流中心,资助青少年乒乓球比赛,“敏之杯”中小学乒乓球锦标赛自1994年举办第一届后,每年举行,成为上海市中小学生暑期的主要赛事之一。

独臂篆刻家蔡天石也住在升平。蔡天石于1956年9月出生在上海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家庭,母亲服用保胎药不慎,导致他先天残疾,四肢仅剩一只左手。他13岁开始自学篆刻,1969年8月31日,蔡天石终于用左刀刻成了第一方印章。1980年冬,他开办“蔡天石篆刻斋”。1982年起师承著名篆刻家陈巨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主席邓朴方特地来上海看望蔡天石,鼓励他“努力奋斗,一定有远大前途”。《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残疾人名人辞典》、美国《世界名人录》等都写上了蔡天石的名字。

这些在升平居住的名人,不仅为升平的文化领域增添了光彩,他们的精神,也时刻鼓舞着升平居民区的新一代居民。

(内容由街道党政办提供)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南京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