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姚沁艺 南京西路街道1.62平方公里的地域内,不仅汇集了恒隆广场、嘉里中心等45幢商务楼宇,还分布着60.5万平方米设施老旧的居住小区,部分房龄近百年,二元结构突出,治理形态多元。在这样的背景下,街道的垃圾分类工作也面临着种种管理难题。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的一年多以来,南京西路街道一直直击垃圾分类漏洞与薄弱环节,因地制宜创新垃圾分类举措,强化“固守+巡查”机制,在硬件、软件、管理方法、宣传发动等多方面发力,积极推动辖区垃圾分类管理落实落细,引导居民、白领更好地践行垃圾分类这一“新时尚”。 “两网融合” 助力楼宇垃圾分类“闭环管理” 南京西路上的静安嘉里中心,是面积达45万平方米的新一代城市商业综合体。每天纷至沓来的商场顾客、企业白领,接连不断的快递、货物,意味着静安嘉里中心的垃圾分类工作绝非易事。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和探索,如今,静安嘉里中心在南京西路街道的帮助下,依托“两网融合”,基本实现了垃圾分类的“闭环管理”。 据嘉里建设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环境部工作人员介绍,商户每天需要将干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进行简单分类后,定时定点运入垃圾中转站。而餐饮单位产生的湿垃圾,则由物业公司派人统一上门收运。“每个湿垃圾桶都标明了商户的名字,收运湿垃圾时,我们会开桶检查。”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发现有混装干垃圾的现象,收运人员会让商户重新分类,否则拒绝收运。 湿垃圾完成收运后,一小部分会转入“多功能微生物有机废弃物生化处理机”进行分解,大部分则统一纳入“湿垃圾暂存区”等待专业人员进行收运。值得一提的是,为方便商户使用垃圾桶,物业会安排保洁人员将倾倒完湿垃圾的垃圾桶进行清洗。 商户简单分类后的干垃圾、可回收物等进入垃圾中转平台后,保洁人员会进一步分类。干垃圾将进入干垃圾处理设备内进行处理,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则进入“两网融合示范点”。“静安嘉里中心两网融合示范点”还将可回收物细分为电器、电子、玻璃、金属、塑料、纸张、织物等进行收集,方便专人前来收运。 工作人员还表示,静安嘉里中心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商户、企业进行装修,因此特别设置了“建筑垃圾房”,方便正在装修的商户投放建筑垃圾。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垃圾中转站的环境卫生,嘉里中心特别安装了灭蝇灯和除臭装置,除臭装置每隔两分钟就会自动喷洒除臭香氛,减少异味。目前,静安嘉里中心正计划将“多功能微生物有机废弃物生化处理机”单独安排至密闭空间内,进一步减少异味产生,优化分类环境。 “移动垃圾站” 打破老旧小区分类困境 一边是流光溢彩的高楼大厦,另一边是环境逼仄的居民小区,环境的差异,使得南京西路街道垃圾分类的管理痛点也多种多样。街道辖区内旧式里弄和老旧小区占比较高,一些里弄内缺乏公共空间,无法建造传统垃圾厢房,居民投放垃圾成了一桩难事。 大沽路541号就是其中的典型,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生活垃圾一直都没有规范的投放去向。“最早我们在附近设置了两个垃圾桶,但因为容量有限且不便管理,所以效果一直不是很好。”南京西路街道绿化和市容管理所副所长殷轶为介绍,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断深入,街道开始着手研究该处居民生活垃圾投放去向的问题。 经过南京西路街道、中凯居委会及相关管理部门的研究、协调,最终决定在大沽路541号附近的石门一路52号公共空间,设置“定时定点移动垃圾投放站”,并委托第三方社会力量负责“移动垃圾投放站”的日常管理。 据了解,“移动垃圾投放站”相当于一个移动的垃圾厢房,载有标准四分类桶,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宣传标识也一应俱全,侧面还绘有垃圾分类宣传插画。每天上午7点至9点,下午18点至20点,都会有专人将配备标准四分类桶及附属设施的“移动垃圾投放站”整站拖至石门一路52号供居民分类投放。“定时定点”时间结束后,专业人员再将整个“移动垃圾投放站”拖至大沽路菜场内放置,等待统一收运。在“定时定点”投放期间,保洁人员也会做好“移动垃圾投放站”的垃圾处置、清洁与保洁工作,确保投放站的干净、整洁。 多措并举 严守沿街公用垃圾厢房 南京西路街道的老旧小区分布较为分散,部分社区存在垃圾厢房多而密且不成套的特点,加之有些老旧小区还存在公共面积稀缺、后街沿街小商户众多,共用沿街垃圾厢房的情况存在,这样的情况大大增加了街道在日常垃圾分类监督上的管理难度。 “尽管现在有专人定时收运沿街小商户的生活垃圾,但收运时需要小商户前期做好垃圾分类,如桶内出现混投,则拒绝收运。”殷轶为说,不少沿街商户为了图方便,时常把垃圾倾倒入沿街垃圾厢房。“商户的垃圾一般量都很大,极易造成垃圾厢房满溢、居民无处投放的情况。” 为此,街道优化垃圾厢房日巡查制度,由原先的不定期抽查,调整为居民区每日自查、市容所管理员每日巡查、检查数据每周通报。针对全部社区垃圾投放点位的容器配置、分类标识、附属设施设备、分类宣传告知公示、分类实效、管理痕迹和厢房周边环境等相关指标开展检查,记录在案,汇总数据并加以分析,随后进行督促和警示。 此外,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经研究和确定,动员居民志愿者,并引入专业力量,采用全天候“固守+巡查”的模式,来加强辖区全部居民垃圾厢房的日常监督和管理。一方面,加强小区内垃圾投放点位的日常监督和管理,配合社区志愿者做好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和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守住沿街公用垃圾厢房,防止沿街商户将未分类的垃圾随意混投于居民垃圾厢房。 襄阳北路、巨鹿路一带沿街商户众多,且本身处于多个街道交汇的区域,因此该地带的沿街垃圾厢房一直是管理难点。目前,南京西路街道正计划在襄阳北路6弄设置智能垃圾厢房,争取在明年年初投入使用。智能垃圾厢房启用后,只有居民才能通过刷卡开启厢门进行垃圾投放。街道还将派固守队员在厢房周边进行巡查,进一步提高居民及商户的分类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