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正元 南京西路1081弄22号,现在是著名的梅龙镇酒家。一栋红色的三层楼建筑,砖木结构,是英国式古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红色的砖墙,宽阔的半圆形台阶通向正门,六扇高大的落地窗一字排开,红色的六角形柱子与白色外凸的阳台,整个建筑面积达3951平方米。这座19世纪末建造的豪华住宅,宅身量大,花园占地硕大。原为当年上海颜料第一大王奚润如所有,贝润生、虞洽卿都在他开设的瑞康颜料行做学徒。奚润如故世后,贝润生接任瑞康颜料行经理,虞洽卿则买下了这幢豪宅。 虞洽卿(1867-1945),名和德,字洽卿,出生在浙江省镇海县慈溪镇伏龙山下一户贫苦的裁缝家里,他7岁时父亲病故,与母亲和弟弟相依为命。1881年,15岁的虞洽卿随祖叔虞庆尧坐船来到上海当学徒。他去瑞康颜料商店报到那天,走在半路上,突然下起大雨,便马上脱下母亲缝制的新布鞋,赤着脚手拎两只鞋子走进店里,不料店堂里地面湿滑,一进去就摔了四脚朝天。商店奚老板拉住虞洽卿的手,连声说:“好!好!”原来,奚老板昨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财神爷手捧两只元宝走进家里,今日见到虞洽卿的模样,正好与梦兆印证,便乐得哈哈大笑。虞洽卿的“赤脚财神”的故事,广传为佳话。奚老板为了考察虞洽卿的观察能力和精明程度,吩咐店家去买馄饨,每人一碗,暗中交代每碗一定要15只。吃完后,老板问刚才吃的馄饨有几只?其他的伙计目瞪口呆,惟有虞洽卿笑嘻嘻地回答:“他们碗里多少我不知,我这碗是15只。”老板见他机灵,立即留用。 虞洽卿头脑灵活,做事精明,没多久就从站柜台转为“跑街”(外销员)接业务。一天,虞洽卿来到一家洋行,看到一批生锈的颜料桶正要低价抛售。他细心察看铁皮桶是海运中碰到水而生锈的,颜料质量没受影响。他向奚老板汇报后,全部低价“吃进”,使瑞康颜料商店发了大财。虞洽卿做学徒,年底按惯例发鞋袜费12元,可奚老板另外追加40元,破格提升为“跑街”先生。虞洽卿经常跑洋行,见洋人,虽然在工作生活中学会几句“洋泾浜”英语,但他看不懂英文,更不会书写英文。他利用晚上去英国人在青年会开设的夜校学习英文,在夜校里结交了许多外国朋友。通过勤奋苦练,虞洽卿能讲一口流利的伦敦口音的英语,并能读写英文,同时又学会了德语、俄语、法语,他学习外语可说是天赋奇才。虞洽卿在瑞康颜料商店工作12年,为瑞康店尽心尽力,使得颜料店在激烈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他把节蓄的200两银子,出资做了瑞康店的股东。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那时候的上海,洋人气焰十分嚣张,越界扩展租界;清政府对洋人屈膝妥协,对百姓加重欺压。虞洽卿觉得要想出人头地做一番大事业,还是要借助洋人。他跳出“瑞康”,凭借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德语进入德商鲁麟洋行(旧行址在外滩32号)做“跑楼”(副买办),不久,被提拔为买办。中国人做买办,除了高薪之外,最主要的收入是为洋行买入卖出货物中收取佣金。佣金实为外国洋行对中国人做买办的一种奖励。一天,听朋友说,一位北京军界要员来上海采购大宗白布,染色后做军装。各洋行买办争先恐后与之接洽,无奈那官员看不起买办。只有与他直接洽谈才有商机。虞洽卿急中生智,吩咐自己的马车夫候好时刻,故意与其乘坐的马车相撞。该员大怒,虞洽卿乘机递上名片,愿意承担一切赔偿。第二天,虞洽卿不仅送上一辆新马车,还为他煮酒压惊。席间闲谈颇为投机,虞洽卿终于揽下出清库存白坯布兼带染料的大宗合同的这笔大买卖。虞洽卿曾说:“盛世有盛世的商机,乱世有乱世的商机,这看你生意人如何去驾驭它。‘乱世出英雄’就是这个意思。”虞洽卿在德商鲁麟洋行做了9年买办,积聚了一大笔财富。 1903年,虞洽卿又跳槽到华俄道胜银行(旧行址在外滩15号),出任中国买办,首次进入金融业银行界。在与高层洋人交往,尤其与外国驻华银行金融业务的交易中,虞洽卿的精明干练,办事效率高,得到银行界高层洋人的好评。 1905年,荷兰银行急需聘用熟悉中国社会情况的买办。在洋人的推崇下,荷兰银行(即今和平饭店北楼)重金聘任虞洽卿为中国买办,管理银行业务。虞洽卿尽心尽职为银行拓展业务,也获得丰厚的收益,一直在荷兰银行任职22年之久,直至60多岁退休。 虞洽卿任银行买办期间,邀集宁波籍的大资本家周金箴、朱葆三等人发起创办四明银行,于是中国第一家私人银行在1908年9月11日于英租界江西路正式开始营业,虞洽卿被推为理事。 虞洽卿有了一定积蓄后,便运用“信贷”资本发展事业。他购置轮船搞运输,组建宁绍轮船公司、三北轮船公司、鸿安商轮公司等,还购置土地搞房地产开发。一面投入经营运作盈利,一面出抵与人取得押款再购置,把一个钱当几个钱用,人称“虞洽卿方式”。虞洽卿在上海工商、金融、航运界闻名,身兼上海总商会会长等职。1930年4月,虞洽卿任工部局华董。1936年7月,宁波同乡会鉴于虞洽卿在上海的功绩,为虞洽卿举办“虞洽卿七十寿辰暨旅五十五年”纪念活动,发起并经公共租界工部局决定将西藏路改名为虞洽卿路,历时7年,1943年复名西藏路,1945年改为西藏中路至今。 虞洽卿名和德,宁波人叫他“阿德哥”。虞洽卿在宁波同乡中乐于助人,帮人排愁解难,“阿德哥”名声大扬。1897年法租界当局为拓展马路,强制宁波同乡会设在上海的四明公所殡仪馆和义冢墓地拆迁,激起宁波人的愤怒。虞洽卿协同四明公所发动抗议示威,组织中国劳工进行罢工斗争。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抵制和斗争下,法租界当局收回拆迁决定,法国领事馆立下石碑划定地界,保证不再侵犯。从此,虞洽卿的大名在上海家喻户晓,成为商界的大亨。虞洽卿支持辛亥革命,为上海同盟会提供活动经费,还以上海总商会的名义募捐百万多元捐款解决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困难,孙中山先生非常感谢上海财团虞洽卿等人的支持。1925年,虞洽卿领头捐出巨款,仅10多天汇集上海总商会的捐款达到237万多元,有力支持了“五卅”反帝运动。在上海沦陷为孤岛时,日伪邀虞洽卿出任伪职,被虞拒绝。 虞洽卿居住的这幢红色的英式豪宅,原来四周都是大花园。后来,虞洽卿以其商人的精明抓住时机,看到此段租界地为钻石地段,地价暴升,从自己住宅的花园中划出大部分面积,在前半部建造了86幢三层新式里弄住宅,定名为重华新村,后半部沿街部分造了幢底层为店面、楼上为住家的小型公寓房。全部出售或出租。张爱玲和她姑姑1949年曾租住在沿街二楼(现为9B室),曾站在室内沿街窗口看着人民解放军进城的情景。 1942年,虞洽卿离开南京西路1081弄这幢洋房的当年,梅龙镇酒家就从威海路648号迁来至今。梅龙镇酒家创建于1938年3月,最初在威海路上,原为一间旧式石库门房子,经营汤面、蟹粉汤包和扬帮小吃。因店小地段偏僻,生意并不理想。不久被文艺界人士吴湄、李伯龙盘下,1942年冬酒家迁至现址。自此,“梅龙镇”改川菜扬点,营业蒸蒸日上。“梅龙镇酒家”那块金字招牌,出自我国著名书画艺术大师刘海粟之手。无论门面装饰,抑或店堂布置,构思设计别具匠心,整个布局古色古香。当年,梅龙镇酒家服务对象多为社会名流贤达,“高堂尽鸿儒,过往皆骚客”,成了文人雅士聚会活动点,一度也成为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和文化界进步人士进行秘密活动的场所,袁雪芬等“越剧十姐妹”在此举行结拜仪式。周恩来总理于1958年7月14日光顾梅龙镇酒家,吴玉章、荣毅仁等也先后光顾酒家,对酒家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梅龙镇酒家以其香嫩滑爽、清鲜醇浓的“海派”精美菜点,一贯以上乘服务、典雅环境饮誉海内外。(内容摘自《静安文博钩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