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姚沁艺 整理报道 南京西路街道不仅是商业繁华的潮流之地,也是一片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红色热土。日前,“红色印记——中共中央早期机关在静安(1921—1933)”新时代文明实践巡展活动在最后一站南京西路街道落下帷幕,历时半年、覆盖静安14个街镇的“红色巡展”就此完美收官。 而与此同时,另一场红色文化活动的序幕在现场拉开。当天,静安区创新演绎的《历史印迹·红色静安》戏剧党课巡演活动正式“接棒上线”,通过“戏剧+党课”相结合的创新艺术方式,传播红色文化,开启党课新样式。 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鸣,市外办副主任、直属机关党委书记马颖慧,市委讲师团办公室副主任薛建华,市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处处长、市志愿者协会秘书长俞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社会工作党委书记孙明丽,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姚掌宏,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马嘉槟,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伟,南西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惠珍等出席活动。 打造艺术党课 讲好辖区红色故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静安区将不断推动红色文化高潮迭起、亮点频出。”现场,姜鸣在活动致辞中表示,要不断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深入推动“红色遗址保护,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品牌打造”三项行动,用心把静安红色故事讲好,携手谱写“国际静安、卓越城区”的新篇章,为迎接建党百年而努力奋斗。 作为红色印记巡展的最后一站,南京西路街道将活动选在了上海展览中心。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成最早的会展场所,见证了上海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也承载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任。 活动首先回顾了红色巡展活动启动以来的各个精彩瞬间。随后,南京西路街道与巡展前一站彭浦新村街道交接了巡展LOGO。据悉,红色印记巡展活动自2020年7月16日起,通过“六进”的方式,配送六个“一”活动项目,覆盖了全区14个街镇,并在各街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实践站、实践点等轮流巡展。南京西路街道也立足自身优势,开展各具特色、亮点不断的自选动作配套项目,切实将红色文化向基层、向社区进行了配送。 现场,为庆祝建党百年而全新打造的《历史印迹·红色静安》戏剧党课巡演的首场演出,也正式开场。据悉,该党课分为《晨钟初响》《辅德里的钟声》《三曾里一家人》《风雨经远里》《伟大的传承》共五个篇章,以“展演结合、专家分享”的创新形式,生动呈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历经筚路蓝缕、曲折奋斗开创伟大事业的新征程。 首演选取了讲述李达、王会悟筹备二大的第二篇章《辅德里的钟声》和讲述陈来生保护中央历史文件的第五篇章《伟大的传承》,并邀请了来自上海党史研究办公室的专家赵菲作分享解读。 “由于时间关系,首演选取了其中两个篇章,今后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调整其他篇章,让五个篇章都能在巡演中被大家所观看到。”主办方表示,接下来《历史印迹·红色静安》戏剧党课将在各街道(镇)、相关部门进行巡演,同时会邀请更多国内文史、党史的资深专家带来精彩分享、精彩观点,也会邀请红色传承人为大家讲述不为人熟知的“家”史。 集合社区资源 挖掘南西红色文脉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红色精神生生不息。南京西路街道深度挖掘辖区红色资源,用新颖、多样的形式传承红色文脉。当天,与会嘉宾收到了一份由Nancy群团新干线社团的白领社员手绘的“南京西路街道红色地图”。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机关遗址、平民女校旧址、人民出版社旧址……南京西路街道辖区内的21处重要革命遗址在这份地图上被有温度地展现。 在南西辖区的重要革命遗址中,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处。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在“新时代”志愿工作中注入红色基因、淬炼初心使命、传承革命精神,这里也将成为静安区新的一处“上海市志愿者基地”。 南京西路街道位于商业商务核心区,外企的数量占到了辖区楼宇企业的70%,外籍人士众多,为深入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和辖区红色资源,南西街道还招募组建了两支红色印记志愿队伍。一支是由辖区白领党员、社区志愿者共同组成的志愿宣讲员队伍;另一支是由11名市外办工作人员组成的外语讲解员队伍,涉及英、法、西、日等7个语种。今后,他们将为辖区内中外居民提供静安红色革命遗址的志愿讲解服务,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正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后续,街道还会与上海市外办的志愿者队伍合作,在目前中文版的“南京西路街道红色地图”的基础上,制作并发布中英双语版地图,更好地向辖区的中外居民宣传南西的红色文化。 南西辖区的红色文脉,不仅需要用宣讲和传播拓宽知晓的广度,更应用锐利的视角、深入的探知挖掘历史的深度。2020年,南京西路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区域共建单位的优势,跟作家协会党组合作,形成了“南西红”红色文化系列共建项目,其中邀请了三位知名作家,共同开展“记忆中的南西红”——《南西逸境》文学创作项目,活动当日,这本书首次以合编本的形式和大家见面,后续该书还将继续完善并正式出版。 凝聚白领力量 创新发扬红色文化 如果说,《历史印迹·红色静安》通过创新艺术形式让观众“燃”起来,那随后的情景剧《民厚南里》则让台下南京西路街道的观众们感觉更亲切、更接地气。 情景剧《民厚南里》的表演者——南西“西剧社”,是由南京西路街道通过“群团新干线”品牌项目培育的,由辖区内爱好话剧、喜欢编导、热衷表演的楼宇企业白领组成的话剧社团,从社员的招募、到话剧的排练,都由这群年轻白领自己操办,道具、剧务、宣传册等也由他们亲手设计、制作。 《民厚南里》向观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20年,为探索救国之道,27岁的毛泽东来到了上海,居住在民厚南里29号(今安义路63号)期间,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奠定了早期建党思想的理论基础的历程。 《民厚南里》导演、南西白领何雨婷介绍,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从话剧招募社员、组织排练,到场景道具、剧组服务,都由团队的白领亲力亲为,自主参与,并在当天活动现场进行首演。 该剧主演、青年毛泽东的扮演者李济尧则认为,创拍《民厚南里》的整个过程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党课。“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红色文化戏剧,排演过程中,毛主席的光辉形象不断地影响着我,特别想把少年毛泽东的意气风发和胸怀尽可能地展现出来。”李济尧表示,作为一名95后青年,之前总感觉那些历史存在于书中、电视里,离自己很遥远,“而这次通过排演红色戏剧,让我在实地走访、学习主席在历史节点重要决定、成长故事等中零距离接触到红色文化,也进一步加深了我这名入党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和决心。”而这,也与静安这场戏剧党课巡演的初心不谋而合:希望帮助党员、广大群众、学生看到、听到、感受到过去真真切切的历史,并从党的历史中汲取砥砺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