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2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穿过灯火阑珊 见证风云变幻

领略威海居民区的人文之美

“重楼联翩倚华亭,古柏茂盛北窗宁;霓虹一陕汇南北,威凤祥麟海波清;国泰民安万事兴,新绿成荫舞升平;锦瑟华年安乐业,延绵梦中凯歌鸣。”相信读者已经发现了,这首诗中藏有南京西路街道13个居民区的名字。作为南西居民,你可能一直都有这样的好奇:南西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社区,她的过去是什么样子的?在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的时间里,她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迁?

眼下,“四史”学习教育正当热潮,为了贯彻人民城市理念,展现南西街道各居民区的往昔、变化与发展,本报特设立“南西印记”专栏,邀请一群来自南西“本土”的达人来带领大家走进街道的13个居民区,他们之中有土生土长的南西居民,有对南西怀有深厚感情的社区青年,也有为社区群众奔走服务的居委干部。他们将用他们的故事,带读者领略13个居民区的风采。

本期的“南西印记”达人叫赵纪松,是威海居民区太阳公寓业委会主任,也是南京西路街道五星级楼组——陕西北路30弄的总设计师。作为生活在这里数十年的老一辈居民,赵纪松对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下面,就让他带着读者,领略威海居民区的独特风情。

□记者 姚沁艺 整理报道

威海居民区东临茂名北路,南临延安中路,西临陕西北路,北临威海路,面积约0.1平方公里。以公房、旧里、新里和老式公寓住宅为主,涵盖公寓、别墅、里弄等不同的房屋居住类型。在赵纪松眼中,过去的岁月在威海居民区留下的印记,还有很多。民立中学、解放日报社、文新报业大厦……无不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挖掘历史

使故事得以存续

已故上海女作家程乃珊曾说:“陕西北路很美的……那次在意大利,住在比萨斜塔附近,从住处走出来,就是西摩路(新闸路以南路段旧称)的感觉。”

陕西北路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印记,威海居民区辖区内的新里万和(陕西北路30弄)就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笔。

陕西北路30弄始建于19世纪30年代,原有三排建筑分别是10弄、20弄、30弄,是设计过美琪大剧院的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范文照的作品。三层的现代派公寓建筑,外墙是深褐色泰山面砖,原沿街店铺橱窗是无框的大玻璃橱窗,凸显欧美现代店铺的风格。后期,经过一系列拆迁和改动之后(延安路高架道路),只剩下一排三层公寓住宅,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北路30弄。

陕西北路30弄曾住过许多国内有名的实业家、企业家、医生、艺术家、高级职员和政府官员,见证过不少让人津津乐道的弄堂故事。早在多年前,这里的居民就制作了不少“名人名家”展示牌,悬挂在居民房屋的入口处。阅读这些展示牌,人们可以了解到,著名画家、教育家张红薇,越剧艺术家表演家毕春芳、戚雅仙,都曾是陕西北路30弄6号的居民;民族墨水工业开拓者张左甫,曾居住于陕西北路30弄8号;报业巨子史量才的养子、静物摄影师沈柏年曾在陕西北路30弄12号居住……如今,居民们不满足于仅用文字呈现名家的事迹,为了将独特的里弄文化向更多人展示,新里万和通过居民自治,走访老一辈居民、查阅官方史料,挖掘、记录下陕西北路30弄里鲜为人知的历史,并将这些故事用文字、音频等形式,搬到了“线上”。

前段时间,陕西北路30弄门口挂上了印有二维码的木质挂牌——这是陕西北路30弄的新名片。居民通过搭建“新里万和”议事平台,在不断完善小区硬件设施的同时,深挖历史形成了弄内独有的人文文化,打造了集陕西北路30弄楼组人文风景线、弄堂小广播站、里弄故事有声读物于一体的二维码,让建筑可欣赏、可阅读、可倾听。全体居民商议制定《楼组自治公约》《停车管理公约》等各类自治公约,用自治的方式成功协调了弄堂停车、历史老建筑保护等棘手问题。陕西北路30弄也成为了南西街道第一批创成的五星级楼组之一。

向史而新

让过去连结现在

在威海居民区,有一条充满烟火气的新式里弄,弄堂设计宽敞明亮,房屋整齐划一,双车道停车方便。这便是康乐邨。康乐邨(延安中路740弄)位于延安中路北侧茂名北路西侧,始建于1928年,由怡昌泰营造厂承建,煤碳大王裕昌煤号主谢蘅牕向女子商业储蓄银行贷款,1933年竣工。原入口位于茂名北路67弄。

康乐邨的房屋为红砖红瓦,为经典的法式风格,极具浓郁海派味道。康乐邨在解放前被称为“宝隆花园”,沪上名媛张爱玲全家曾居住在宝隆花园10号,建国后更名为“康乐邨”。康乐邨9号是余云岫旧居,余云岫(1879-1954)曾任国民政府卫生部中央卫生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医师工会第一任会长,《中华医学杂志》主编等职,在医政两界颇具影响。

紧邻康乐邨南门的延安中路720弄7号是章士钊旧居。章士钊(1882-1973),字行严,号孤桐,湖南长沙人。章士钊是清代秀才,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1945年至1949年间,章士钊居住于此。1927年4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奉系军阀逮捕,他四处奔走营救。1932年10月,陈独秀等人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他自动站出来为陈辩护。武昌起义胜利,章士钊从英国回国,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给予了衷心的肯定和支持。解放战争后期,他作为“上海和平代表团”代表及南京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非正式代表,为国共合作奔走。

从章士钊旧居向西行,便能到达延安中路816号解放日报社。该建筑建于民国22年(1933年),由林瑞骥设计。住宅的总体布置为中国传统的两进四合院型,建筑造型和建筑装饰则大都采用西方形式,只是在外观上略加中式图案。

解放日报社的所在地,原本为“严同春”住宅。严同春并非人名,而是严家祖上创业时的商号名。严家祖上因为经营得法,人丁兴旺,有“严半城”的称号,于1933年在福煦路(今延安中路)816号置地,将全家从南市搬到这里,老宅占地3692平方米,房屋全面而忠实地体现了房屋主人的审美趣味。

作为上海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严同春”宅,当年因解放日报社的入驻需求,对它及其相邻扩建部分进行整体改造。设计从“叠合的原真、存续的空间、比对的重构”三个方面对历史建筑如何与当下社会的文化圈层产生交集作出可能性的考量。2015年6月竣工后,解放日报社正式入驻。

华丽转身

携岁月走向未来

提到威海居民区,便不得不提“威海路”。威海路是上海市中心一条东西方向、横跨静安和黄浦两区的马路,西始于延安中路高架桥下,东与黄陂北路接壤,全长大约1324米。

太阳公寓、民立中学、文新报业大厦,这三座标志性建筑并排坐落于威海路上,是威海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太阳公寓(威海路651号)为市级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兴建于1926年,由卡拉特莫尼工程顾问公司设计,房地产商孙春生投资营建。太阳公寓的得名,来自孙姓(SUN)的英文翻译。现代式公寓大楼,坐北朝南,混合结构4层(1976年加建至6层),占地面积1660平方米,建筑面积5718平方米,庭院面积634平方米。平面呈“回”字形,中间有方形的花园。大楼外立面以凸出的腰线强调水平向划分,左右两侧入口的拱券门洞高三层,二层有出挑的小阳台,围以铸铁栏杆。方形窗带券心石和山花,外墙用深、浅色面砖花式砌筑、排成“人”字纹,白色水泥仿石块做成隅角。窗楣、腰线俱为白色,整个外立面则以灰褐色为主。

区别于辖区内其他住宅,太阳公寓以“甲、乙、丙、丁”来编排室号。铁道高级工程师肖卫国曾居住在甲字楼;复旦大学著名德语教授董问樵曾经居住在丁字楼,解放初期他回国后,到复旦大学任教,并翻译了德语版的《浮士德》;中国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祝希娟、奇梦石,以及著名妇产科医生郭泉清都曾经居住在戊字楼。

上海市民立中学(威海路681号)最初于1903年创办于上海南市,为当时沪上有名的私立中学之一(后为公办),静安区首批实验性示范性中学。在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民立中学的中学生党员总数达30余人,并有殷夫、夏采曦、范一夔、李思勤、章铮、徐雷、李默等7位校友先后为革命捐躯。1983年殷夫纪念碑在校园建成。1989年和1995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和静安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新报业大厦位于威海路755号,主要功能为综合性办公大厦,曾经是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三大纸媒)集团办公大楼。整幢建筑造型独特,外墙以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及高科技的铝复合板相结合,为丰富上海市中心城市景观起到了点缀作用。如今,依旧有不少沪上媒体人在这里办公,为上海的传媒事业作出贡献。

其实,威海路曾经以“汽配”闻名。从民国12年(1923年)中国商人在威海路(旧称威海卫路),开设第一家汽配商店起,至1998年正式以“威海路汽车汽配一条街”冠名为止,共75年历史。这里是汽车修配、汽配流通的发祥地,也是上海和全国汽车工业及其零部件工业起源的源头。而如今,威海路东头有上海电视台,西头有上海报业集团,成为“国际文化传媒大道”。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南京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