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正元 静安寺于南宋嘉定九年迁至现址,因地利之便,成为文人墨客朝夕吟咏游玩的场所,传咏的“静安八景”颇有影响。 静安八景即赤乌碑、陈朝桧、虾子潭、讲经台、沪渎垒、涌泉、芦子渡、绿云洞。至元代,寺僧寿宁将历代名人及他自己的题咏纂为《静安八咏集》。明、清两代,慕名前往的游览者络绎不绝,亦留下不少题咏,散见于旧志及各家诗集中。 这些题咏,从感怀、赞美等角度,描述了当时静安寺及其周围的风貌,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静安八景,今除涌泉一景尚有遗迹可考外,余皆无存。 赤乌碑 诗云:“落日下石壁,秋声响松枝。驻马问老僧,何谓赤乌碑?岂昔四百寺,东吴首创兹。适当黄龙际,乃系赤乌时。断碑久埋没,岁月劳尔思。深惭十州牧,恢复未有期。”上海原属吴,赤乌是吴大帝(孙权,字仲谋)的年号。据考证,吴有寺庙始于赤乌十年,是一位来自天竺国的僧人名叫康僧会感得舍利,到吴地传经送宝,说动了吴国皇帝孙仲谋,于是专门为他立寺,号“建初”寺,意江东佛教兴建之始。静安寺就是那时建立的“建初”寺,赤乌碑则是当时建寺时所立的寺记碑,因是赤乌年间,故后人以赤乌碑称之。 上海县竹枝词《咏静安寺》中有句云“寺从淞北徒淞南”,可见静安寺初是建于淞北的。“淞”是指吴淞江。吴淞江是古代太湖流域最大的河流,也是流经上海最大的河流,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市西北部。古名松江。因在吴郡地,亦名吴淞江。宋以前吴淞江江身宽阔,数倍于今。上海开埠后,西人大量迁居上海,以吴淞江上通苏州,乃习称北新泾至黄浦江一段为苏州河。由于初建的静安寺院太靠近河的北岸,受浪潮冲击,屋舍有倾斜之虑,于是在南宋嘉定九年迁到了吴淞江南岸芦浦旁的沸井浜畔,就是现在静安寺的寺址。据说,在寺院大动迁时,赤乌碑未能随寺同迁,则可能现在深埋于河水之中,静待后人考古发掘。 陈朝桧 诗云:“山中两桧树,峙立当左右。云回蛟龙蟠,雨瞑鬼神守。枝叶多再生,质理皆左纽。秋风落苍雪,岁月哀白首。嗟嗟创业人,永叹祯明后。莫说祯明事,临春正花柳。”上海县竹枝词中《咏静安寺》中有句云:“陈桧吴碑故老谈。”其中吴碑是指赤乌碑,陈桧就是指当时在寺里的两棵古桧树,相传种于陈朝年间。不幸的是,有一次暴风雨,雷震拔其一,留其一。寺迁址时,据说复移植之,但已无存。如果活到今天,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 虾子潭 诗云:“尝观高僧传,心异虾子篇。今游静安寺,目击虾子潭。老禅真得道,迥然息万缘。聊复示幻化,遂夺造化先。秋风响幽壑,逸思凌云烟。自怜非槁木,忧世常悁悁。”涌泉水流出,在井边上形成了水潭和小河,称“沸井浜”,潭中产虾。 传说之一是有个小和尚生性善良,见渔夫捕虾心不忍,便向渔夫购虾放回潭中。一日,小和尚失足掉入潭中,被虾托起救了出来,虾怕虾芒扎痛小和尚,所以全部无芒。传说之二是有个叫智俨的僧人,某日在潭边向渔夫赊虾吃,一下子吃虾一斗。渔夫要他付钱,僧人没钱可付,就把吃在肚子里的虾全部吐回潭里,奇就奇在吐回的虾个个活蹦乱跳,但是虾却没有了虾芒,于是“沸井浜”又称“虾子潭”。 虾救小和尚和智俨僧人吐虾都是传说戏言,但“虾子潭”盛产无芒虾属实,食之还有强筋骨、补大亏等药用功能。相传,直至1919年,英国人将涌泉浜填塞,此虾遂绝。 讲经台 诗云:“淞江下落日,微行讲经台。异香与灵响,飒沓松风来。人生固大梦,天地余劫灰。功名亦何物?徒使身后哀。卓然依禅师,创业何崔嵬。只今讲经处,天花满苍苔。”讲经台又称讲经堂,是佛教讲经说法的地方。据传,当年的讲经台是一个土台,由南宋嘉定年间静安寺中高僧仲依所建,为聚徒讲习之用。清乾隆时,遗址犹存,至同治时已无存。 沪渎垒 诗云:“避难吴淞江,出游沪渎垒。世道苦变更,形势总隳圮。我怀晋外臣,孰似袁内史。深惭盛时守,无策正邦纪。日暮仰北辰,天寒一星紫。尚想自登围,无言泪如水。“沪”,原为一种捕鱼工具,“渎”之意是江河之口。沪渎,晋及唐称松江之下游为沪渎。元以后多写作吴淞江。宋以前吴淞江江身宽阔,沪渎更为宽阔,呈喇叭形。《古图经》上有“沿松江,下沪渎”的文字记载。上海简称“沪”就是由此而来。从东晋到宋末,“沪渎”之名整整沿用了10个世纪,比上海之名要早500多年。唐时已成为苏州重要出海航道,公元732、753、778年,日本三次遣唐使返日都经此出海。 明代中期,吴淞江下游河道改入今流。沪渎垒是指吴淞江入海口的城堡。相传,晋隆安三年,吴郡太守袁松山为防止浙江五斗米道起义军从海上通过吴淞江进攻苏州,在入海口附近修筑了两座军事堡垒。而起义军果然从此进攻,袁松山率军在沪渎垒抵抗而战死。以后沪渎垒和袁松山墓作为古战场遗址成为游览名胜。 涌泉 诗云:“江头石佛寺,中有涌泉亭。亭虚鸟雀,水古虹霓腥。元气倾地脉,汩汩不暂停。初疑蟹眼沸,复似冰花零。常闻有神龙,深卧潜炳灵。何由作霖雨,九夏清炎蒸。”静安寺寺门正门前,有一口井,井和地下泉眼相通,泉眼涌出的水是热的,它昼夜不停地冒水,很像一直沸腾的开水。于是被称为“沸井”,即“会吹气泡的井”。 乾隆四十三年在井边修了一座石亭,题名是“应天涌泉”。同治十三年重修涌泉石护栏时,上海书画家胡公寿为沸井题匾——“天下第六泉”,于是这口沸井,涌泉就成了上海知名度很高的风景点。 涌泉井一直存在至1899年,后因租界修筑马路,到民国年间涌泉现象基本消失。1946年,静安古寺新山门建成,寺僧在泉旁建一阿育王柱梵幢,并疏浸涌泉。1966年下半年,南京西路拓宽,涌泉井护栏被拆,井被加盖填平埋在路下。此为静安八景之最后堙没者。 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地铁2号线挖掘时,挖出一些当年涌泉井的护栏等原物,现藏上海市历史博物馆。2000年9月开始,静安寺再次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工程,对“涌泉”也重新挖掘,在新建的钟楼旁,用666块花岗石重新砌筑井壁、井台、石栏、名为“潜龙古水”,使“涌泉”重见天日。 2009年9月26日,改建后的“涌泉”在南京西路、华山路口落成,为静安寺地区增添了一处地标性的人文景观。 芦子渡 诗曰:“我游芦子渡,步入芦花村。村深野色静,江白天光吞。鸣鸿夜呖呖,宿鹭朝纷纷。飞花乱香雪,还思费公言。东南风尘里,乃有此地存。永怜澄清志,嗒然欲销魂。”据史载,有条河流在今曹家渡附近向南流,到静安寺的北面转向东流,到石门一路又转向南流,弯弯曲曲流至卢家湾入肇嘉浜。故游客游览完沪渎垒后游静安寺,或游静安寺后去游沪渎垒,两景之间最近的通道就是靠小船摆渡,横渡“东芦子浦”河,这一渡口就是“芦子渡”。 前文提及的曹家渡,是明代苏州河上有名的渡口。从前,上海人把造币厂桥(今江宁路桥)以西的地方叫做“沪西”。一到沪西地区,苏州河上的桥梁,就变得稀少起来。两岸往来,主要靠摆渡。那些渡口大都以某户大家的姓氏称呼。明代永乐年间,安徽举人曹守常举家迁居苏州河畔,形成境内第一个村落——曹家宅。隆庆至万历年间,有曹旸等人,为方便苏州河两岸行人来往,在三官堂处建渡亭,设义渡,故称曹家渡。 绿云洞 诗云:“闻道赤髭僧,深居绿云洞。被服青霞裙,朗诵金仙颂。绿云三万匝,白日光如汞。地辟给孤园,俗鄙醯鸡瓮。群仙集百草,乃是天龙种。还知人间世,黄尘十年澒。”静安寺绿云洞并非山洞,而是元朝时静安寺僧人寿宁栖息的房间,门额有“绿云洞”三字,为元朝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题。 (内容摘自《静安文博钩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