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崔烨 人类实在是很有趣的动物,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自有一套时间体系,在规定的时间段里休息,狂欢,再出发。时下恰巧处于特定时期,不能免俗,聊点鸡汤话题—— 关于学习。我一个95年的小同事打算读M BA,来听听我的意见。我问他:“为什么选这个科目?”他答:身边的朋友都去读研究生了,自己本科学校不错,如果随便读个研,有点鸡肋,所以想索性直接更上一层楼读M BA。我很确定地告诉他:你目前还不适合。我手边恰好有个项目是采访名校M BA的学生,他们为什么选择读书,他们的创业故事,你先去写好这20个人,不仅可以赚稿费、省下几十万学费,收获还一定比你现在去念书更大。 其实,人离开大学校园后,就切入“边干边学”模式。昨晚我翻连岳的书,他说:专业不对没关系,你学习能力在,面临问题时,你自我培训,找到解决办法,获得新知,不停循环,能力越来越强,技能越来越多。但有的学习,看上去也是增加知识,但往往是无效的、无法使用的,只不过起到心理安慰作用;也不必浪费心神去寻找什么丰富的资源,而是充实自己,这是提升自我实力、丰富人生的良方。 关于沟通。也是一个90后小伙伴的困扰,他想不通:上司为啥总是随机对他发火?其实他工作还算勤恳,进步也很大,但有一个典型特征:面对批评只找外因,且爱争辩;遇到困难,不在第一时间沟通,埋头猛干,到项目的最后一刻发现方向错了。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经历也不同。摆正自己的姿态,用对方可以理解的语言讲清楚自己的想法,与人相处是为了相互理解,不是为了争孰高孰低。此外,你有什么困扰?要说出来。越早说出来,情绪越少,事情描述越准确,沟通效率越高。让别人猜,不是含蓄,不是东方美,而是某种程度的自我中心主义,你觉得他人有义务体会到你没有表达出来的意思。但是,一个不重要的人,别人不屑猜;重要的人,别人不敢猜。一定要表达,才能被听到。 关于变老。现在来说说我自己,当盒马小哥叫我姐,营业员说试试这件衣服显瘦时,或许我尚未老去,但时光一定在我身上留下了痕迹。我在这15年里一直努力工作,走了一些地方,看了一些好书好剧,体验了另一个行业的职场,见识了地球另一端的生活……最重要的,在经历了这些以后,学会了判断,知道如何与世界建立健康的关系,什么值得探索,什么应该放弃。所以要我回到慌张的青春岁月,让这一切重新来过,并非我的愿望。 一本时尚杂志的主编跟男性友人探讨:问中国男人为什么对女性的审美那么统一而单调,为什么一生只喜欢年轻女性?对方回复:因为很多年长女性并没有养成比年轻人更多的智慧和修养,还丢掉了青春,那当然追求更年轻的那个。 在旅行、购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选择有历史的地方、有故事的品牌,为什么不喜欢不断成长、有阅历有故事的自己呢?时间不是敌人,时间是朋友。新年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