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3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名园风采犹在 迎接全新未来

感受泰兴居民区的时代变迁

“重楼联翩倚华亭,古柏茂盛北窗宁;霓虹一陕汇南北,威凤祥麟海波清;国泰民安万事兴,新绿成荫舞升平;锦瑟华年安乐业,延绵梦中凯歌鸣。”相信读者已经发现了,这首诗中藏有南京西路街道13个居民区的名字。作为南西居民,你可能一直都有这样的好奇:南西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社区,她的过去是什么样子的?在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的时间里,她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迁?

眼下,“四史”学习教育正当热潮,为了贯彻人民城市理念,展现南西街道各居民区的往昔、变化与发展,本报特设立“南西印记”专栏,邀请一群来自南西“本土”的达人来带领大家走进街道的13个居民区,他们之中有土生土长的南西居民;有对南西怀有深厚感情的社区青年;也有为社区群众奔走服务的居委干部。他们将用他们的故事,带读者领略13个居民区的风采。

本期的“南西印记”达人叫王智文,曾是泰兴居民区的一名社区工作者。张园地块动迁期间,他既对接街道、动迁组和制作征询数据报表,又协助律师和动迁组为居民讲解政策,还帮助居民调解家庭矛盾,由此和泰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今,随着张园地块的改造,“泰兴”这个名字也即将和居民们挥手作别。但是,属于它的故事,始终被铭记着。本期,王智文将带读者了解泰兴居民区的传奇故事。

□记者 姚沁艺 整理报道

泰兴居民区东临石门一路,南临威海路,西临茂名北路,北临南京西路,面积约0.0098平方公里。泰兴居民区北侧有著名的南京西路商业街、吴江路美食步行街,中部有“中华第一名园”张园。地铁2号线和13号线在这里交汇,旺旺大厦、中创大厦、四季酒店等静安区重点楼宇坐落于此。文化底蕴深厚、商业商务繁荣、交通网络发达……都是泰兴闪亮的标签。

“海上名园”奠定深厚文化底蕴

泰兴居委会建立于1951年,曾又名张家花园居委会。此“张家花园”,说的就是有“海上第一名园”之称的张园。

张园原是英商和记洋行经理格农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之南、同孚路(今石门一路)之西所筑的别墅,占地20余亩。1882年,张园被无锡富商、曾任上海招商局帮办的张鸿禄(1850-1919,字叔和)购得,后又在园西购得土地40亩,拓展南至威海卫路(今威海路590弄),北达斜桥路(今吴江路),东西介于同孚路(今石门一路)和慕尔鸣路(今茂名北路)之间,一跃而列为当时私家园林之首。

张园因娱乐样式众多而独步一时,很多时髦的玩意都是先在此亮相,故被称为近代上海的时尚之源。张园于光绪十一年三月初三(1885年4月17日)对外开放,不收门票,只要你有兴趣入园,就可以从中午一直玩到深夜。

电影放映始终是张园招待游客的一张王牌,早在1897年初夏,电影就开始在张园露面。清末名人孙宝瑄在《忘山庐日记》中记载:“夜,诣味莼园,览电光影戏,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使人忘其为幻影。”可以说这是目前所知中国人对电影这一新鲜事物的最早观感。

照相是清末最时髦的洋玩意,当时上海虽已有多家照相馆,但都是室内摄影,布景皆为人工绘制,缺乏生气。1888年秋,光华楼主人在张园中开设了照相馆,打出“园景照相”的招牌,生意兴隆。

各种时尚的演出游艺活动也是张园的一大特色。1885年以后,燃放焰火是张园特色项目,每放焰火,必人山人海。1886年10月6日晚,张园试燃遍布园内的数十盏电灯,游人以为奇观。1890年10月,洋人华利随气球升空,并作表演,数千观众叹为观止。

张园内有一座“海天胜处”楼,是清一色由女孩演出的戏曲班社演“髦儿戏”最负盛名的一处场所,有时还演出滩簧、昆剧、马戏、魔术等。当时引自国外的如过山车等一些时髦游艺设施,也大都在张园内陈设过。

1919年,张园的土地逐块划分,被分成了28个地块出售,进行住宅开发。张园地块也因此拥有28种不同风格的石库门里弄建筑,如同一座“石库门博物馆”。2018年9月30日,静安区启动了张园地块保护性征收,征收遵循“留改拆”的城市更新理念,采用“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方式,保持历史风貌不变,完整保存街坊肌理和里弄肌理。

未来,张园的历史建筑群将进行成片性与整体性保护。完整保留沿茂名北路的连续弄堂界面,补充设置西侧入口引导区,保护保留现有屋面形式,在成片保护(新建建筑延用原尺度)的基础上,维持原有里弄建筑肌理和空间尺度。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优先原址保护,对每栋建筑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建筑、结构、室内),个别单体建筑通过基础托换和平移回迁技术措施进行保护。

此外,张园将坚持传统海派文化与国际时尚文化相融合,文商旅联动发展。功能策划将在德国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文化、商业、办公、居住的功能定位开展。通过空间重塑、文化融合、功能再造,再塑张园“海上第一名园”的辉煌。此外,出于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后的地下空间开发不超过10万平方米,挖深不超过15米,功能涵盖商业、停车、轨交换乘及必要的配套用房,停车位设置约为450辆。目前,张园保护性开发项目正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标志建筑丰富城区建设内涵

南京西路801-803号的同孚大楼,是一座朝向为东偏北的八层半圆房型偏呈弧形的大楼公寓。产业基地面积0.599亩,建筑面积2937平方米。由于地形的客观条件限制了房型,楼层的所有房间几乎没有一间呈正方或矩形的,有的还是不规则形,在一般的大楼公寓中实属罕见。

同孚大楼是中国银行出于自用需要,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成使用的。作为我国银行业之首、代表国家发行过通货(钞票)的中国银行,早在20世纪20年代即拟于上海金融区的外滩建造一座与其地位相称的银行大楼。据说,因设计的大楼高度高于与之相邻的沙逊大厦,引起沙逊洋行的犹太大班的觊觎,公共租界工部局竟然迟迟不予核发营建执照,推迟到1937年始建成。而在几乎是同一时期,中国银行看中石门一路南京西路口(旧称同孚路静安寺路口)西区闹市的一块建房基地,又因地形限制,不得不按那块半圆偏呈弧形的地块建造半圆偏呈弧形的建筑物。

当年,中国银行聘请陆谦受建筑事务所设计同孚大楼。大楼的选址着实给事务所出了一道难题,于是著名建筑设计师陆谦受(1904-1991)亲自出马,并相邀好友、著名设计师吴景奇参与。他们苦思冥想,反复测算论证,通过了建筑设计的一关。这幢不得已而为之的大楼得以在1936年竣工。

面对边角地形导致面积十分局促的问题,设计师特地采用点状型布局,提高容积率,以获得较多的建筑面积。此外美观上也没有落下,外墙贴深褐色面砖,立面强调横线条处理,顶部还带有塔楼。使得这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构反倒成了特点。客户们对设计师用心良苦的精神很钦佩,大楼设计也得到专业人员的好评。该楼1954年由中国银行移交房管部门管理,一开始有租作医师诊所或作事务所使用的,后来底层为中国工商银行营业用房,2至8层为居民住宅。

同孚大楼在1994年2月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如今,已是南京西路上的标志性建筑,继续发挥着它的功能。

潮流地标迎来全新改造升级

在泰兴,吴江路也是一张耀眼的名片。300多米的吴江路,距南京西路仅一步之遥。它从烟熏火燎的小吃街起家,曾培育出一批上海人耳熟能详的特色小店,如“小杨生煎”“西北郎”“华华川菜馆”等。

2008年,吴江路休闲街开街,原生态小吃街摇身一变休闲步行街,在正规化整治中存活下来的一些小店、小品牌,被引入“湟普汇”等室内场所正规经营,销售奢侈品牌万宝龙钢笔的门店及一些茶餐厅的入驻,也提升了吴江路整体层次的品牌。

近年来,伴随着丰盛里等周边潮流商业地标的兴起,吴江路也在悄然推动着新一轮调整。2018年,静安区对南京西路背后的11条后街提出发展规划,吴江路是其中基础最好的一条街。

同年年底,吴江路最大的商业综合体“四季坊”率先启动闭门改造,从建筑结构的大手笔改造上入手,取消了“内街”,打通原来的沿街店铺与“内街”一侧的店铺,呈现了更深更广的店铺形式,建筑的外立面则换上了上下通透的整体玻璃幕墙,时尚感更强。

目前,“四季坊”已经完成了改造,吴江路上硬件设施的改造也会相继启动。改造后的吴江路在保留本地知名小吃的同时,还将引入原汁原味的世界风味小吃。

眼下,吴江路周边的商业形态已基本奠定,在静安区规划中,张园、丰盛里、吴江路等,均属于张园地块以及周边区域,未来会遥相呼应。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南京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