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姚沁艺 意蕴深厚的古诗吟诵、唯美悠扬的民乐演奏、悠长婉转的昆曲演出……2月26日元宵节当天,一场集古典音乐、古诗词、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国粹芳华》跨界融合创新民族音乐剧场在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学校上演。台上,表演者借演出形式传达传统节日的美好内涵,台下,社区居民品尝“汤圆”,一派其乐融融。南京西路街道的一系列新春活动,也在此刻完美落幕。 据悉,新春期间,南京西路街道结合疫情防控需要,举办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新春文艺活动,吸引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 社区团队剪纸贺新年社区儿童妙笔绘春意 春节期间,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选择留沪过年,为疫情防控献上个人的一份力。为了让这群人也能过一个开心的年,南京西路街道妇联积极开展“开心宅家”系列活动,在结合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各居民区党工委书记和妇联干事不仅一起上门走访慰问外来务工家庭,详细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给小朋友赠送了防疫慰问品等,鼓励他们在寒假期间要劳逸结合,增加抵抗力,携手共抗疫情。 此外,各居民区还发动留沪家庭开展家庭亲子阅读展示交流、亲子运动短视频征集、新年儿童画征集等活动,并为参与街道发放学习用品作为奖励,让留沪家庭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尽量使这个特殊的春节暖心不孤单。 这个新春,社区儿童创作了不少新春题材的绘画作品,用妙笔绘就在沪过年的温馨趣事。南京西路街道剪纸沙龙的成员也没有闲着,他们坚持交流学习剪纸创作心得,并以“牛年新春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剪纸作品。 据了解,南西剪纸沙龙是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各类社区活动中出现的“常客”。平日里,沙龙成员总是坚持每周一聚,在剪纸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技法,交流创意。 南西剪纸沙龙队长林玲是沙龙里“资历”最老的成员。早在约十年前,她就报名参加了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学校的剪纸班。她回忆,剪纸技艺需要极大的耐心、专注力,并且要对剪纸有真正的热情和喜爱才能够坚持下来,所以当年在剪纸班留下来的同学并不多。因为剪纸班的报班人数长期不足15人,社区学校也就没有将这个班延续下去,而是将其作为一个传承“非遗”的文化团队进行扶持,也就有了如今的“南西剪纸沙龙”。直到现在,剪纸沙龙里也只有十余名成员,是一个典型的“小而精致”的团队。 剪纸沙龙成员们本次创作的新春主题的剪纸作品,不仅体现了新春佳节的热闹景象,也饱含了成员们对牛年的期待与祝福。 系列活动花式庆元宵文化传承彰显福民力 为庆祝元宵节这一传统佳节,南京西路街道结合疫情防控需要,以多时段、小规模的形式,组织开展了“南西元宵喜乐会”系列活动。 元宵佳节,张灯结彩,花灯璀璨,饮茶欢聚。吃完甜甜腻腻、黏黏软软的汤圆,再来一杯温热的茗茶是最好不过的。日前,“南西元宵喜乐会”的序幕,由“福民雅集之喫茶去”活动拉开。国家高级茶艺师江华老师为居民讲解白茶的相关知识,并带着大家一起聊白茶、品白茶,了解茶文化。 不少“南西人”还记得往年元宵节在张园逛灯会的场景。如今,张园迎来新的规划与发展,张园里留下的经典灯谜会却在南西综合活动中心又开展了起来。“高高山上一堆草,密密麻麻长得好,年复一年常整理,黑变白来多变少”——打一器官;“一家团聚度中秋”——打一成语……一时间,阿姨爷叔们投入了一场“头脑风暴”。猜完灯谜,大家又动手做起花灯,居民们互相交流、沟通、研究,相互分工、合力制作花灯,一步步搭建、固定、组装。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一只只红红火火、漂亮精巧的花灯闪亮登场。 元宵节当天,《国粹芳华》跨界融合创新民族音乐剧场在南京西路街道社区学校上演。创作者将《望岳》《山居秋暝》《夜雨寄北》几首古诗进行了艺术再创作,将吟诵与乐器表演相结合,人声气息悠长且柔情款款,丝弦缠绵婉转亦悲情不羁,跨越千年,与古人对话,再现了古诗中描绘的意、景、情。作品《小河淌水》则用笙这种独特的民族乐器,描绘了银色月光,万籁俱寂,唯有山下小河的潺潺流水声的静谧景象。作品《敦煌》是一场由竹笛、二胡、琵琶、中阮、古筝、扬琴、笙带来的唯美音乐体验,将敦煌中的一幅幅飞天神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演出最后,上海昆剧团的专业演员带来《牡丹亭·游园》,展示了昆曲表演在唱腔、身段、神情等方面独特的魅力,以及昆曲艺术家们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和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演出中赞叹声不断,掌声经久不息,居民们对国粹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花样繁多的元宵活动,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活动选择空间,也从多方面突出节日内涵、传承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