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4月1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遍览古屋美 共赏文化情

游历古柏居民区的历史沿革

“重楼联翩倚华亭,古柏茂盛北窗宁;霓虹一陕汇南北,威凤祥麟海波清;国泰民安万事兴,新绿成荫舞升平;锦瑟华年安乐业,延绵梦中凯歌鸣。”——相信读者已经发现了,这首诗中藏有南京西路街道12个居民区的名字。作为南西居民,你可能一直都有这样的好奇:南西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社区,它的过去是什么样子的?在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的时间里,它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迁?

眼下,“四史”学习教育正当热潮,为了贯彻人民城市理念,展现南西街道各居民区的往昔、变化与发展,本报特设立“南西印记”专栏,邀请一群来自南西“本土”的达人来带领大家走进街道的12个居民区,他们之中有土生土长的南西居民;有对南西怀有深厚感情的社区青年;也有为社区群众奔走服务的居委干部。这些达人将用他们的故事,带读者领略12个居民区的风采。

本期的“南西印记”达人叫朱磊,是华山医院血管外科的一名主治医师,曾在新冠疫情初期,加入华山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毅然决然地奔赴抗疫第一线。自1979年出生,朱磊就居住在古柏,直至2007年成家后才搬离。现在,他的父母、外祖母依然居住在古柏。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古柏人”,他眼中的古柏社区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他带着读者了解古柏居民区的故事。

□记者 沈冠君 整理报道

古柏,满载着朱磊儿时的记忆。这是一个静谧、和谐、便利又充满文化气息的社区。儿时的古柏恰如“静安”之名,富民路、长乐路、巨鹿路、襄阳路这一带是中心城区中少有的安静区域,鲜有吵杂的车辆、马达之声。始终记得小学、中学的那段日子,放学后和小伙伴们穿梭在古柏的绿茵、花丛,嬉戏欢闹。那时小区里常有老人们坐在绿化带对弈,带着宠物散步,一派和谐、舒心。在襄阳路的自由市场、长乐路的邮电医院、巨鹿路和富民路的新成中学(逸夫职校)和华模中学给社区带来了无限的便利,他还记得小时候就觉得生活在这里就是万事不愁。“而四明村、模范村简直就是文化名人的集体宿舍,真是好厉害!”

领略“古拔”的美学范畴

祖辈都在古柏小区居住生活的朱磊,从小耳濡目染文化的历史传承。青葱翠柏,时光荏苒,当童年的小脚丫跑过岁月的土地,斑驳的树影投射在古老的砖墙上,仿佛回放着孩童时期的咿呀学语声。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滩上十分知名的“四行储蓄会”,由他们出资建造的一座座建筑,经历过抗战炮火的洗礼,目睹了泱泱大国在侵略者面前屹立不倒的身影,也曾深深拥抱那些为国捐躯的七尺男儿的血肉。在繁华喧闹的都市中,有这样一个他们当年出资建造的小区,如今依然静静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古柏小区旧称“古拔公寓”,正是“四行储蓄会”为本银行职员所造的公寓。这些三层联排的新式里弄,最早建成时便有了独立煤卫,让当时不少的市民们开了眼界。即便建筑师采用了砖木结构,经历过近百年岁月的洗礼,依旧完好无损,毅然挺立在这块土地上。

又过几年,更新一批的房屋落地建成。难能可贵的是,设计师采用了混凝土结构,甚至还使用了钢制的窗户。虽然没有了往昔美人靠窗、半隐半露地向外张望,但是带有英式复古风格的装饰,强烈地表达了设计师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看似规整拘谨的造型里,繁杂的装饰细节,自由而流动的建筑线条,仿佛由内而外迸发出的自由灵魂,对人来人往的行人倾诉过去的岁月。第三批兴建的是一栋栋公寓式房屋,建筑师的设计风格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华丽的装饰中抽身出来,进入了一种更为实用的美学范畴。

在这些建筑中,最为特殊的便是富民路197弄60号楼房,那是专为四行储蓄会总经理吴鼎昌设计建造的。初时,醒目的“吴公馆”牌匾高悬于门口,建筑底层有前后两个客厅,厅前饲有小金鱼以供观赏。一楼进门有大理石雕像,二楼三楼是总经理及家人卧室,四楼是厨房及服务人员卧室。前门有大扶梯,后门有小扶梯供服务人员上下。厨房烧好的饭菜有小电梯传送下来,再送进客厅。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楼内建有锅炉房,烧水蒸汽使整栋房屋供暖。

不远处,富民路197弄69号的“大礼堂”是古柏小区标志性的地方之一。最初的“大礼堂”共有四层楼。一楼层高很低,彼时的花匠、修理工、巡捕、司机等云集此处。此外,一楼的公共电话由专人看管,承担着居民沟通交流的重任。“大礼堂”二楼层高足有5米,内设讲台,可供开会、宴会使用。当时谁家要是办红白喜事,只要支付一些场地使用费,“大礼堂”就提供各种配套设施。

“大礼堂”第三层是职工俱乐部,有弹子房、图书室、棋牌室。第四层是单身职工宿舍,内有小餐厅、浴室、卫生间,并派有2名勤务工照料单身职工生活。后来,“大礼堂”又加盖了两层。2011年,经过一番修旧如旧之后,“大礼堂”以“福民会馆”的身份全新亮相,重新对辖区居民开放,成为社区文化活动场所使用至今。

听戏剧、看沪剧、闹元宵、做重阳糕,社区居民们在富民会馆里听琴声悠扬、檀板阵阵,赏汤圆糕团,品美食美味。不仅如此,企业招聘会、市民修身主题活动、书画艺术展览……也纷纷登场。这些活动,或是为了五斗米的干劲,或是自我精神家园的满足,只要你想得到的,福民会馆就会在合适的时机将其呈现。

目前,福民会馆正在更新升级,再过不久,将以全新的姿态和居民见面。

“巨富长”里的文化气息

从小生活在古柏,朱磊感觉最适合消磨时光的就是轧马路了。富民路、巨鹿路、襄阳北路、长乐路,都藏身于此。选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走一走那些幽静的小马路,感受让人留恋的光阴故事。

东起金陵西路,西至常熟路,这条全长2239米的巨鹿路,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路段沿途主要为居民住宅,在富民路东首南侧有上海市文联及其下属的十六个协会,还有《上海歌声》《收获》《采风》《上海戏剧》《上海文学》等杂志的编辑部。

早在1980年代末,《收获》推出了余秋雨的散文专栏——《文化苦旅》。“我就这样边想边走,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边地旅舍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然后向路人打听邮筒的所在,把刚刚写下的那点东西寄走。走一程寄一篇,逛到国外也是如此,这便成了《收获》上的那个专栏……”余秋雨回忆道。很多年后,“文化苦旅”成为余秋雨代名词,他也因此成为大众和媒体追逐的对象。

在出过的一本本杂志里,那些妙手偶得的中短篇,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各色人等情绪微妙碰撞,作者的语言俏皮又有深度,让人读后只觉说不出的熨贴、合适和心悦诚服。就是在这些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里,读者领略到了可一望即知并非有意赚人热泪的惨凄,也看到了洞明世事之后的无奈。如同这一条似短又长的马路,一眼望得尽的是飘满落絮的马路牙子,看不到头的却是这条路上走过的风景。

不知道是该说路边的人创造了文化,丰满了这条浅浅的马路;还是说这条路用自己并不算宽大的身躯,滋养了居住、生活在这里的人。

富民路,曾经是上海法租界所在地,始筑于1913年。曾以原法国侵华舰队司令古拔名字作路名,1943年改以云南省的富民县名命名并沿用至今。记忆中的富民路,有各色令人垂涎的老网红,高脚杯冰淇淋、跨界沪菜馆、充满老上海风情的酒楼、有帅哥做主厨的日式料理,还有让你喝到不醉不归的各类精酿啤酒……想要在这里自称老饕,那确是一件难事。

东起淡水路,西起华山路,沿途布满花园住宅的长乐路,是眼睛和心灵的休憩地。长乐路以其幽静雅致的身段,讲述着这个时代的新故事。

古典与现代在这里交融,艺术与时尚在这里蓬勃发展。古柏小区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成就了如今新旧交汇、和谐宜居的古柏社区。居民们置身其中,在这里学习、成长、工作,享受浓郁的文化生活,同时他们也给小区留下了自己的历史印记。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南京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