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冠君 整理报道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将历史视为“最好的教科书”,多次强调“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漫长的非凡之路,回首望去,是无数共产党员前赴后继、卓绝奋斗的精彩篇章,也是一段又一段中国人民与党“结缘”的美好回忆。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南京西路街道推出“党缘”系列专题,由生活和工作在南西的10名不同年龄段的党员介绍自己与中国共产党的缘起之路,在一个个“相识”“相知”“相守”的故事里,知所从来,思所将往。 本期为您介绍的是一位92岁的离休老党员——陆琼。战火连天的岁月,年幼的她早早进入日本人开的印钞厂做童工,贴补家用。饱经苦难之后,她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是真正能够带领劳动人民翻身的,于是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72年,她始终不忘党员本色,心系群众,关爱下一代。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老党员陆琼的故事! 1937年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全面侵占上海,在距现今上海交大不远处开设了一家印钞厂。在烟雾腾腾、闷热拥挤的印刷车间内,许多衣食无着的穷苦百姓为了生存委身忙碌。其中,一个女童工的瘦小身影夹杂在一群成年人中间,格外引人注目。由于人矮机器高,小童工不得不垫着木头块上机器操作,经过不停地热加工操作,小小的手上满是水泡,在工作间隙,她忍着疼痛用针把水泡一个个地挑碎,眼泪和汗水在脸上交织在一起,周围的工友们无暇顾及这个小小女童,不远处的监工则冷眼相看,这一幕,仿佛一张蒙尘的旧照片,道不尽生活的艰辛和苦难…… 八十多年时间过去,沧海桑田变幻,当年早早尝尽世事辛酸的女童工,已经成为德高望重的耄耋老人——居住在南京西路1025弄静安别墅内的92岁离休老党员陆琼,她接受了南京西路街道工作人员们的采访,为我们讲述了一名自幼困苦的小小女童,几经波折终与中国共产党“结缘”的心路历程。 饥寒交迫中 她在总角年华为生存苦苦挣扎 陆琼年幼时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早早就进入日本人开的印钞厂做童工贴补家用。由于夜班收入要比日班稍高,仅仅十岁出头的陆琼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长期夜班的工作,从晚上7点工作到第二天早上7点,这样不仅能多一点点收入,因为白天用来睡觉,所以中午饭就能“省略”了。陆琼至今还记得住当时印钞车间里空气的味道——一种混杂了油墨、汽油、汗水的难闻气味,与肆虐车间的蚊虫叮咬一起,不停地折磨着工人们的神经。 残酷的现实是:即使陆琼为了生存,在应当学习玩耍的小小的年纪和成年工人一起拼命工作,但所获取的报酬还不能填饱自己的肚子。在日复一日的劳作间隙,她望着黑漆漆的印钞机器,看到的是一条无尽茫然的黑暗之路,更多的时候她甚至没有工夫去向往自己的未来。在沉重绝望的生活压力下,陆琼禁不住思考,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要经历这样的苦难?思来想去,年幼的陆琼只得出一个答案:是日本侵略者造成的,他们根本不会把中国百姓当做自己的人民,只有打倒了日本鬼子,老百姓们才有好日子过。 一丝曙光里 她为了未来奋力而起不懈斗争 陆琼和无数中国劳苦大众一样,只要有一丝丝希望,就能坚忍不拔地咬牙生存下去。一天天,一年年,陆琼倔强地成长着,终于到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印钞厂被解散,陆琼和女工友们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劳动所得斗争,16岁的陆琼一点不害怕地冲在前面,为自己和无数女工友争得了一笔小小的“遣散费”。之后,国民党政府派员接管了印钞厂,满怀希望的陆琼觉得,日本鬼子投降了,来了国民党,应当会有好日子过了,但当她和工友们回到工厂,看到的却是厂方贴出的“不招收原来工人”的布告,陆琼立即参与了交涉活动,经过反复谈判,终于为自己和广大工友争取到了入厂做工的机会。 工作的劳累一如既往,但工人们的收入也和日本人在的时候相差无几,大家依旧吃不饱、穿不暖,依然没有什么尊严地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生存。年轻热血的陆琼再次陷入了苦苦思索:日本侵略者被赶走了,但在国民党统治下,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依旧那么艰苦,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要搞明白这个原因,我们要斗争!陆琼与很多工友们组织起来,开展了大规模的罢工,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响应,连《文汇报》也发文声援。但是,罢工遭到了国民党政府特务的残酷镇压,工人代表们一一被逮捕或开除,罢工悲壮地失败了。 这时,陆琼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像黑暗中的曙光来了”,陆琼向我们郑重说道。 鲜艳党旗下 她终于寻找到生命与尊严的意义 当陆琼第一次接触到中共地下党时,除了倍感亲切外,心里其实还存有一点犹豫,因为在日本人统治下,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日本人被赶走了,国民党来了,也没有解决劳苦大众的生存问题,那么共产党能解决吗?随着接触的逐步深入,陆琼的所闻所见都向她展示着:共产党是真正能够带领劳动人民翻身的!共产党建立工会,主张八小时工作制,让工人们识字学习,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让劳苦大众有“奔头”、有尊严,建设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 1949年1月,陆琼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的入党介绍人名叫周寒琼,是厂里陆琼非常受人尊敬的一个大姐,也是原外交部部长钱其琛的爱人。当时地下斗争危险性非常高,由于解放军在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在准备撤离的同时,也疯狂地加大了对地下党员的搜捕力度,陆琼每次参加党小组活动,都要去周寒琼家里,窗外放着一盆花,如果这盆花不见了,就意味着存在暴露危险,必须赶快撤离。陆琼在家中也要随时做好撤离准备,往往入夜都无法安睡,她还亲眼见证了中共交通大学总支委员会组织委员、中共徐龙区委、徐汇地区分区委委员穆汉祥烈士在上海交大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在上海解放前夕被杀害的惨景。 面对严峻的形势,年轻的陆琼凭着一腔热血,没有丝毫退缩,“不依不饶”地坚持开展斗争。在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想把印钞厂内的机器运去台湾,陆琼根据党组织布置的任务,和周寒琼一起,通过化妆、隐蔽等方式散发传单,在印钞厂内积极开展“护机斗争”和“护厂斗争”,号召工人们团结起来开展斗争,好几次情况都非常危急,在国民党反动派特务眼皮底下逃脱。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在上海解放之后,将印钞厂和机器完整地交还解放军和人民手中。 建党百年时 她想为“后浪”们留下一笔财富 解放后,陆琼根据组织安排,进驻企业加强管理,历任过企业党委书记、国企宣传科长等。1953年起,陆琼搬进了静安别墅,一住就是近70年时间。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儿孙满堂的陆琼沐浴在幸福生活的阳光里,有时回忆起印钞厂的艰苦生活恍若隔世,她不禁产生了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写下来留给后辈的想法,随着年岁增长,陆琼当年的工友们一个又一个地离开了,曾经参加新四军的丈夫也已逝世,近日,袁隆平和吴孟超两位“国士”的离去,更让陆琼坚定了这个想法:她要为自己的后辈、为无数的年轻人留下一笔“财富”,那是历尽苦难波折之人才拥有的感悟,是亲历流血牺牲之人才拥有的信仰,是坚信美好未来之人才拥有的嘱托。 陆琼说,她要把自己的故事和心理历程写下来,放入自己的家谱,让子孙后辈们永远不要忘本、不要“走样”,永远铭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陆琼说,现在国际上正处于“百年大变局”,国内社会上也有着各式各样的声音,她希望年轻一代们永远记得: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让穷苦大众们吃饱穿暖,过上有尊严有盼头的生活。 这是八十多年前轰鸣的车间里一位小小女童工的亲身体会,也是历尽岁月沧桑后一位九旬老党员的真心之语,这份特殊的精神“财富”将像传家宝一样,代代相传下去,永远激励鼓舞着无数的“后浪”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