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冠君 整理报道 今年7月1日,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两周年,垃圾分类早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举手之劳”。南京西路街道持之以恒,以有序、有力的工作不断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化,有效地规范辖区内居民及单位垃圾的分类收集及分类投放工作。 为满足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求,南京西路街道结合“巨富长”区域的居民生活和业态分布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垃圾箱房“外形美观、功能达标、管理精细、实效彰显”的行业标准,于今年年初对襄阳北路6弄原沿街生活垃圾箱房进行改建,使其符合新要求下垃圾分类软、硬件设施标准,为“巨富长”区域生活垃圾末端中转、收集增添新的气象,同时也开启了南京西路街道应对老旧里弄垃圾分类短板的治理,更好地为“巨富长”周边区域居民提供生活垃圾处置服务。 垃圾箱房改建既是一项基础工程,又是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不仅要达到垃圾箱房“外形美观、功能达标、管理精细、实效彰显”的行业标准,而且在改造的同时,还要配套完善垃圾箱房分类投放、收集、储存等功能,使之成为社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位于襄阳北路6弄的沿街垃圾箱房,自建成至今已“服役”超过20年。随着垃圾分类要求和标准的不断更新,该处箱房不管从容积量还是环境卫生状况,早已不能满足当前周边居民的生活要求。垃圾混投不分类、商居两用责任不清、周边环境脏乱差、夜间建筑垃圾偷倒等情况时有发生,在过去两年中,针对该处箱房的问题投诉、媒体关注不断。 针对上述问题,街道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居委,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决定对襄阳北路6弄沿街垃圾箱房进行综合改造和整治。弃用了原6弄口的老箱房,新建襄阳北路6弄成为居民智能生活垃圾箱房,箱房于今年年初完成升级改造。 智能生活垃圾箱房不仅按照标准四分类要求,规范垃圾分类投口、美化立面,而且使分类投口的颜色、标识、文字、图案更醒目、更易懂。在疫情防控不容松懈的当下,智能系统的配备可大大减少使用时的操作接触,居民可在无接触的情况下使用手机扫码或刷绿色账户卡,投递口就会自动开启并在居民完成垃圾投放后自动关闭,真正实现了无接触投放。此外,居民如果使用智能投递还能享受相应的积分福利。垃圾厢房中配备的自动感应智能水池也让居民们在投递之后能及时进行清洁,保障了卫生安全。 新改造后的智能垃圾箱房,不仅具有语音提醒、垃圾桶满溢报警等动能,还增加了循环除臭消毒系统。在垃圾箱房内部,系统每30分钟就会开启自动除臭消毒喷淋,减少垃圾箱房滋生细菌、异味。 在管理上,襄阳北路6弄的智能垃圾箱房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明确开放时间,并安排工作人员驻守指导,做到“管理、保洁、监督、服务”四项到位,充分规范居民生活垃圾自觉分类和投放。 科技赋能、智慧管理,不仅提高了居民的满意度,还着实为基层治理减负。智能垃圾厢房拥有智能监控摄像头、语音提醒、扫码开门、自动称重、满溢检测、LED显示、数据收集等智能化功能,为垃圾分类“一网统管”提供数据支撑,可实时掌握垃圾分类情况,做到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有效监管,确保管理部门能对违章投放行为进行倒查和追溯。 经过半年左右的投放使用,襄阳北路6弄的垃圾箱房服务周边区域的能力逐渐增强和成熟。卫生状况、周边环境也越来越好,居民生活满意度也随之不断提高。 垃圾分类,任重道远。下一步,南京西路街道将继续以“问题为导向”,逐步完善日常管理体制,补齐老旧里弄垃圾分类的短板,聚焦群众态度转变,把常态化疫情防疫、响应国家政策和垃圾分类有效结合,继续探索推行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工作,努力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把垃圾分类“新时尚”变为家喻户晓、人人践行的“老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