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垃圾分类专版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3月3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好科学分类垃圾各归各位

南码头人行动起来,追求绿色环保生活方式

可回收物
有害垃圾
湿垃圾
干垃圾
除上述三类外的垃圾,类别分辨不清的垃圾。常见餐巾纸、卫生间用纸、尿不湿、薄型塑料袋、污染较严重的纸张、灰土、大骨(如:猪腿骨)、贝壳、陶瓷碎片等。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如纸张、塑料、橡胶、玻璃、瓶罐、金属以及废旧家用电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投放,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日前,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将于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

目前,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是四分类,可回收物使用蓝色垃圾桶、有害垃圾使用红色垃圾桶、湿垃圾使用棕色垃圾桶、干垃圾使用黑色垃圾桶。

垃圾分类的意义

减少占地

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

减少污染

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多采用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的方式,占用上万亩土地;并且虫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污染环境。

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还可以减少危害。

变废为宝

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双,这些占生活垃圾的8~15%。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生活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居民也可以利用易拉罐制作笔盒,既环保,又节约资源。

而且,垃圾中的其他物质也能转化为资源,如食品、草木和织物可以堆肥,生产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供热或制冷;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各种固体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选开就是资源。如果能充分挖掘回收生活垃圾中蕴含的资源潜力,即可获得上亿的经济效益。可见,消费环节产生的垃圾如果及时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好途径。

垃圾分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这场人与垃圾的战役中,人们把垃圾从敌人变成了朋友。

因此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垃圾分类投放注意事项

居民在家中或单位等地产生垃圾时,应将垃圾按本地区的要求做到分类贮存或投放,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投放前纸类应尽量叠放整齐,避免揉团;瓶罐类物品应尽可能将容器内产品用尽后,清理干净后投放;湿垃圾应做到袋装、密闭投放。塑料制品的瓶子捏扁放入垃圾箱。

2、投放时应按垃圾分类标志的提示,分别投放到指定的地点和容器中。玻璃类物品应小心轻放,以免破损。

3、投放后应注意盖好垃圾桶上盖,以免垃圾污染周围环境,蚊蝇滋生。

垃圾分类中的七个误区,你都分对了吗?

误区1

“卫生纸属于纸张,是可回收物”

可回收物中的纸类主要包括报纸、书刊杂志、复印纸等纸张、纸板纸箱、饮料及牛奶等纸包装(污染严重的纸除外)。在分类时会陷入这样的误区,认为卫生纸属于纸张,应投入可回收物。但实际上,卫生纸遇水即溶,不宜再生利用,不属于可回收的“纸张”。类似的还有面巾纸、湿巾纸、厨房用纸等,也不可回收,应投入干垃圾箱内。

误区2

“大骨头属于厨余,是湿垃圾”

大骨头可以说是炖制高汤的好材料,不少居民会自然而然地将其归类为湿垃圾。但其实不然,大骨头因为难腐蚀且质地坚硬不易粉碎,甚至有可能会在处理过程中损坏湿垃圾末端处理设备,因此将其归类在干垃圾中,类似的诸如榴莲壳、椰子壳等。但其它一些如鸡骨头、鱼骨头、玉米棒、苹果核等较软且易腐蚀的垃圾,则属于湿垃圾。

误区3

“玻璃瓶收垃圾的都不收,是干垃圾”

玻璃瓶本身是玻璃制品,属于可回收物,但是因为它们个头大、分量重、回收利润低,现在许多收垃圾的小贩都不愿意回收。因此在整理可回收物时,会误将玻璃瓶投入了干垃圾中。对于玻璃瓶的正确处理做法是将其投放到小区公共区域设置的可回收物垃圾桶中,进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后再将其送往废玻璃处置厂进行统一处理。

误区4

“生活中使用的塑料袋、包装袋,是可回收物”

分类细则中将塑料归入了可回收物中,这里的塑料一般包括塑料袋、塑料瓶罐盒、塑料盆桶、泡沫塑料、塑料玩具及用品、橡胶及其制品。当然,以上提到的可回收塑料一般多指可降解、未受污染的塑料。生活中经常会将使用过的塑料袋、食品包装塑料袋、塑料垃圾袋、一次性塑料制品等也归为可回收物,这其实是错误的。生活中常用到的塑料袋、食品包装袋等多数是受污染、不可降解的,即使是可以降解的也很难腐蚀,所以我们一般将这些塑料垃圾投入干垃圾桶内。

误区5

“湿垃圾装袋后,直接投入湿垃圾桶”

常用的塑料袋,即使是可以降解的,也远比湿垃圾更难腐蚀。此外装过湿垃圾的塑料袋已经沾有了各类污迹,因此最好的做法是先破袋,将湿垃圾倒入湿垃圾桶中,再把塑料袋投入干垃圾桶内。但目前上海市暂不要求居民进行破袋,这些收集起来的湿垃圾将会被运往末端处理企业后再进行集中的统一破袋工艺,所以请居民一定要准确地投入湿垃圾桶内。除此之外,上海市免费发放的湿垃圾袋上,都贴有二维码标识,这种二维码还具有溯源功能,督导员通过扫描二维码便可以知道相应的湿垃圾是谁投放的,所以提醒居民一定要认真分类。

误区6

“没喝完的饮料瓶,直接投入可回收物垃圾桶”

我们经常可以在可回收物垃圾桶内看到,有许多还没有喝完或留有大量余渍的饮料瓶、奶茶杯、牛奶盒。可回收物垃圾桶很欢迎这些塑料、纸质饮料瓶等,却不是很喜欢它们带来的这些废液。饮料瓶里剩下的液体,属于纯流质的食物垃圾,正确的做法应先将液体直接倒进下水口,再将塑料饮料瓶冲洗干净后压扁,投放到可回收物垃圾桶中。这样既可以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又可以压缩塑料瓶的体积,方便运输。类似的还有装可乐的易拉罐、装牛奶的利乐包装等。

误区7

“过期食品连带包装物,直接投入垃圾桶”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在家中产生过期的食品。这时候,大多数居民的做法都是一股脑地扔进湿垃圾桶或干垃圾桶中,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对于过期食品来说,其极易腐烂,属于湿垃圾,而其包装物(一般为塑料包装袋)大都属于干垃圾,所以正确做法是将过期食品与包装袋分离,将过期食品投入湿垃圾桶内,将其包装袋投入干垃圾桶内。

上海通过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起步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将于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

此举标志着,“垃圾分类”在申城纳入法治框架:个人混合投放垃圾,今后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则可罚5万元。

全程分类

《条例》明确为“四分法”,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四种。同时,也进一步厘清了各类名称,并以通俗语言列举出许多实例。

垃圾分好了类,垃圾车却混装拉走这种情况将被严格禁止,《条例》明确全程分类:单位和个人要源头分类,物业公司要分类驳运,收运企业要分类收集和运输,最后处置企业要分类处置。

与之匹配的,是“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的监督机制,如果不按标准分垃圾,收运单位可以拒绝接收,以保障全程分类效果的实现。

全链条管理

“2018年,上海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所需车辆头尾衔接便可绕上海内环一圈。”对上海而言,实施强制性的垃圾分类,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处理,是公认的走出“垃圾围城”困境的最佳路径。

上海此次立法,便在建立健全全程分类体系的同时,分设了促进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处理专章,将管理范畴延伸到两端,涵盖了全链条。

源头减量,是当前垃圾分类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难点,此前多为倡导性规定,《条例》针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特定对象提出了强制性要求。

全民参与

2018年3月,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底,将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

许多试点小区的居民,感受到了这项工作推进的力度,新的垃圾桶纷纷设立,清运定时定点,还有志愿者轮流现场引导。

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8年上海全市建成了3374个再生资源回收点,开工建设15个垃圾资源利用设施。2019年,还将开工12个垃圾资源利用设施。

这场攻坚战、持久战中,绝不仅仅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民参与。

前几年“禁燃”、“交通大整治”等取得的佳绩,已显示出上海的社会动员能力,对垃圾分类这场新的社会革命,人们也有理由抱有相当的期待。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南码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