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群山两岸走……”抒情委婉的电影插曲从窗外传来,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遥远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初,我应征入伍来到新疆伊犁河畔的哈萨克自治州。在基层连队锻炼三个月后,被分配到师政治部电影放映队。 那时,部队进疆不久,许多营、连暂住在简陋的土窑洞里。为了改善指战员们的住宿条件,部队在做好备战的同时开展了热火朝天的营房建造,一些连队被派遣到深山老林里伐木,在山沟沟里采石、烧石灰。每逢到这些连队去放电影,我们就带着放映机、小型发电机,开着爬坡能力强的苏制汽车早早地出发,颠簸数小时,才能赶到目的地。因为来的次数较少,又赶了许多路,所以每晚都要放映多部影片,以满足指战员们的需求。 夜幕尚未降临,电影便早早地开映了。先是《新闻简报》;随后,或是一部革命样板戏,或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中的一部,有时碰巧还能放上一部由朝鲜、越南或由阿尔巴尼亚出品的故事片。《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鲜花盛开的村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宁死不屈》等进口片富有异国情调,不时伴有或轻松愉快、令人发噱,或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情节,因而深受常年在深山老林里的指战员们的欢迎。看到动情处,有的会不禁流泪;看到高兴处,会引发全场开怀大笑。看电影,对大家来说是十分惬意的“业余生活”。 在师部操场放电影,总会呈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映前,各个连队相互拉歌。“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胸前红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前面那个连队歌声未落,另一个连队的指挥便把本队指战员的歌声引到了“说打就打,说干就干,练一练手中枪、刺刀手榴弹……”。期间,穿插了“一、二、三,快、快、快!”“五、六、七,别、等、待!”的拉歌调,一声接一声,场面十分热闹,各连队都想把自己的朝气、虎劲尽力地展现在等待观看电影的首长和兄弟连队指战员的面前。 为了宣传弘扬不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放映队经常制作一些幻灯片在电影开映前插映。我队曾经制作了一部颇有影响力的幻灯片——《袁继刚》。某营教导员袁继刚,在一次冬季野营拉练时因为抢救一位落水战士不幸牺牲。他被评为烈士后,我们为他特制了一部幻灯片。队长让我写说明词。为了反映好袁继刚勇救战士的思想动因和日常生活中倾情爱兵的具体情景,我认真研读有关新闻报道,对知情人作细致采访。在感动之余,把说明词写成了一个洋洋洒洒的剧本。两位擅长画画的老放映员花了好多天绘制了图片。为了生动展现这个剧本的内涵、意境,队长邀请了师文艺演出队的10多位演员参加配音、配乐,最后把放映时长拉到了前所未有的50多分钟。广大指战员欣喜地把它誉为“幻灯大片”。《袁继刚》在各单位巡回放映后,激发了全师指战员向英雄学习的热情,“要像袁继刚那样,爱部队、爱战士,同心同德、守卫边疆”成了大家的行动口号。 我们放映员天天放电影、看电影,对电影里的一些台词,特别是经典台词记得很牢,用得也活。比如“我们都是为了抗日嘛!”“你呀,你这死脑瓜筋。”等台词,大家都能脱口而出。我也经常把它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直至现在。因为这些台词都有大家共知的“来历”,听的人往往会“一点就通”,开怀大笑。 (龙馥 陈家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