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晨练时偶遇老友,问起他家儿媳一家四口到澳伴读情况,他感慨道:“出去也罢,让他们尝尝‘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味道,省得子孙辈身在福中不知福!”“此话怎讲?”他喟然一声长叹,娓娓地向我叙述开了…… 老友报出一连串令人颇为“惊讶”的流水账:据不完全统计,家中共整理出新旧红领巾竟多达8条、橡皮66块、各种水笔彩笔280支、削头铅笔200支、完整却不曾削过一点皮的各种型号铅笔111支、各种大大小小没有写过一个字的练习冊逾130本……他让我评评理,上述这些文具用品是不是有点太“过多”浪费?据说老友平时没少对他们谆谆教导:想想偏远山区小孩平时连揭锅做饭尚存问题,何况怎有钱去添置一些简单必备的文具学习用品?可他们却一耳进一耳出。当初,我们老一辈小时候读书,对红领巾极爱护,每晚睡觉前都是平整地压枕下,一直要用到佩戴团徽才不用;至于铅笔橡皮更是精打细算地用,铅笔用到像香烟屁股那样短了还不舍得扔,想方设法嵌在大号笔套中继续派用场…… 俗话说得好:养不教,父之过;懒散惰,大人过!特别是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手指动动,快递就免费送上门,这是懒人们最喜欢的生活方式!什么小东西一时找不到了,懒得去寻找!久而久之,父母懒散“以身作则”的“基因”,使小孩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尊处优”的“惯性"坏习惯。对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一丝一缕来之不易"的辛劳成果就不当一回事,浪费点无所谓,“身在福中不知福”,也就不难理解了。 老友的儿孙辈到澳大利亚后,样样东西都得自己添置。特别是澳元与人民币1:5的汇率,再加上当地荤素菜的价格不菲,使得他们在好多超市货柜标价前,犹豫斟酌一番,不得不货比三家,澳币悠着点花、掰着点花,不会贸然阔绰大方地出手购买。甚至为了节省,有时大人一天只开销二顿饭…… 我对老友说,您也别操那太多的心了,让小辈们出去闯一闯,对他们没有坏处,至少他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能懂得如何节俭地当家理财,如何让小孩子们能更“划算”地吃饱吃好,这“体验适应”也是一门大学问!这是实际环境对人的“逼上梁山”,其好处多多,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听了我的一番规劝,老友顿时喜上眉梢,与我快活地互动击掌,共同祈祝他儿孙辈们快快地学业有成、阖家幸福,归国后更好地报效祖国,报效整个社会。 (石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