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康定城外50公里,天险纵横,重叠的山川中横亘着一条大河,河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铁索桥。那河是大渡河,桥叫做泸定桥,也叫做大渡桥。在过去,它是大渡河上唯一一条连接汉藏的桥梁。 300多年前,为了打通汉藏通道,乾隆皇帝下令建造了此桥。从此天堑被克服,泸定桥成为连接汉藏交通的纽带,河两岸相应的交通、军事设施等也都陆续建了起来。保境安民、沟通汉藏关系等泸定桥均有着特殊的意义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而它被誉为“东环泸水三千里,西出盐关第一桥”。康熙皇帝一高兴,为该桥题写“泸定桥”桥名。可是他误以为大渡河即《水经注》中提到的泸水(即金沙江,现在乾隆所题“御制泸定桥碑记”,还屹立在泸定桥桥东)。所以泸定桥是一座“错版”的历史名桥。 300年过去了,现今的泸定桥仍旧保存着当初的原貌: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桥身,两边各有两根作为护栏,底下并排九根,覆铺木板做桥面。整个铁索桥悬空于距河面三十多米高的高空,下面是浊浪滔滔的大渡河谷,水声轰鸣。现在,它已成为有名的旅游景点。桥上的木板历经毁坏和修复,走在木板上桥身晃得厉害,起伏荡漾如泛轻舟,不少游人都吓得迈不动腿。同伴紧紧抓住我的肩膀,闭着眼睛才敢挪步。后面的人抓住前面人的臂膀衣裾在桥上“扭曲蠕动”,桥面稍有晃动便引来各种尖叫声。 我们都曾在小学课本上读到过《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课文里说“敌人已经把桥板全部抽掉,只剩下寒光闪闪的十三根铁链子”,红军是踩着光溜溜的铁链子冲过桥的。当我们在铺着坚实木板的桥上迈不开步时有非常大的疑虑,桥面上没有木板,对面桥头有国民党军机枪扫射,铁索都被机枪子弹打得发红发烫的情况下,红军怎么能够“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去”?其实,这是误传。2016年《报刊荟萃》曾刊登聂荣臻元帅所撰写的《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和《强渡大渡河泸定桥的经过》纪念碑碑文中,详细记述了夺取泸定桥的经过:突击队是“在铁索桥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射击前进”冲过桥的。这才更正了“飞夺泸定桥”这一史实的细节。 事实是,敌人为阻挡红军从泸定桥上过河,确曾下令拆除桥板,但只拆除了中间的一部分,红军一天一夜急行军240里赶到,并立即发起强攻。敌人万万没有想到红军会冒着机关枪扫射,边铺木板边射击爬行,无惧生死前赴后继冲向前冲。 历史上,这里发生过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战斗。在100多年前,太平军将领石达开率部在大渡河边遭遇清兵的围追堵截,走的是和红军同一条路,石达开背水而战全军覆没。然而,1935年5月,我英勇的工农红军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慷慨赴死的决心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走出险境,取得与陕北红军会师的重大胜利,书写了万里长征路上的伟大传奇。泸定桥也成为红军长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载入史册。因此,它是一座英雄桥、红军桥! (程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