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记忆·心声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19年09月3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亲述70年来的发展变化

社区老人的记忆与心声

共话祖国昌盛新篇章 鹏欣 戴继斌 画

编者按:70年来,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码头社区同样有一群走过风风雨雨的老年居民,本报特邀请部分社区老人,请他们以口述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70年间身边的变化。

从曾经的“艰难”到四通八达

讲述者:张兰英

街道志愿者

关键词:交通

过去在浦西上班的浦东人,都有一个难以忘怀的体会——过江难,是心急如焚的焦虑与艰辛。

那时我住在临沂路,每天6点刚过就得启程赶路,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先一路小跑到南码头渡口,摆渡口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到了浦西,跑着赶往43路终点站,被推着挤上塞得像罐头似的车厢,没人顾得上体面。一个多小时下车后再一路狂奔至少15分钟才能到厂门口,若是没迟到就是上上大吉。我也有坐82路换乘过打浦路隧道再换42路的经历,那时过江除了摆渡,打浦路是唯一的过江“通道”,但这隧道很堵,经常像蜗牛爬。更倒霉的是车还老抛锚,曾经好几次不得不下车奔跑着出隧道……

后来,厂里决定可以用加班的调休“换”迟到,我不断地争取加班。后来,应工作需要被调到虹梅路的分厂,每天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至少4个多小时,其辛苦真是一言难尽!现在的年轻人简直无法想象。

现在过江的大桥一架又一架,隧道一条又一条,地铁四通八达,所有的变化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来说就像在梦里一样!

老人们幸福得没话说

讲述者:王明亮

养老院志愿者

关键词:养老

过去,任何人都是未老先愁,想着老了该怎么办?

现在,我真的老了,事情却完全不一样了!南码头路街道辖区里就有养老院,里面的护理员又专业又有爱心。居委会有义工志愿者,经常看望老人,送来温暖和关怀。我们的养老金年年都有增长,想吃什么、买点什么都不发愁。生活非常舒心而满足!

我凭借自己年轻时在单位出板报的一点经验,经常到养老院帮着写写黑板,也算是为养老事业做一点微弱的奉献。孩子怕我身体吃不消,其实他们不知道作为老人,能做点工作,心里有多大的满足感啊,这是一个人闷在家里无法得到的。在养老院里,看到管理者、护理员及志愿者对院里的老人似亲人般无微不至的照顾、关怀,看到这里的老人整天笑嘻嘻的,满是幸福的感觉。街道的领导也经常来看望老人,电视台和许多单位常常来慰问演出,养老院整天洋溢着欢快的气氛,这里的老人真是好福气呀!我深深地体会到养老事业的了不起和无限美好的前途。

为此,我对自己的老年生活充满了信心,感恩自己遇到了好年华,感谢伟大的祖国!

亲历中国造船工业的发展历程

讲述者:华绍曾 劳模关键词:造船与军工

我国造船工业几乎是从零发展,现在却成为荣冠全球的造船大国、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海军强国。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变化,令全世界惊诧!

我今年87了,从1955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船舶研究所工作直到1998年退休。近半个世纪我亲眼目睹,并亲自参与了这个巨变!我深深地为之骄傲。

1955年时我国造船业基本还停留在解放前的基础上,最多是几十吨的水平,海军也就能造些小快艇。后来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机械制造业的不断进步,造船工业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造船工业突飞猛进,几万吨、十几万吨到几十万吨的大船相继下海。到本世纪初,我国就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造船大国,世界最大的货轮、油轮、集装箱船基本都出自我国。

中国的海军,自清甲午战役后基本就一无所有了,完全失去了海防,任由他国长驱直入。民国时从国外买了些军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消耗殆尽,剩下的也都跑到了台湾。留给我们的只有几艘起义的军舰。然而现在,短短四十年中国的海军军舰无论在数量上、吨位上、类型上和先进性方面都已经迈进世界先进水平,尤其是在有了辽宁舰之后,中国的航母也开始制造,现在第三、第四艘也在制造中。我为此无比兴奋和自豪!

文化教育改变人生

讲述者:徐立富 劳模关键词:教育

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就我这一生而言,没有比它更深刻和现实的体会了。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母从事强体力劳动,前后生了11个孩子,只活下4个。我7岁时,父亲去世,11岁时母亲又去世,是大姐拖着我活到了解放。解放后,大姐和二姐在工作中,深刻感受到没有文化的苦恼。为此,下决心要让我学习文化,把我送到了一所不要学费的教会小学,因年龄比较大,直接安排我上2年级。对我来说仅仅认得几个字就直接上2年级,非常困难,但我深知姐姐们的心意,决心克服困难,起早摸黑地学。即使这样,年末考试也只得了27分。经过不断努力,小学毕业考上了教会办的仁爱中学,后来又以优异成绩保送上了高中,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北京工学院,学习了导弹制造,成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这方面的技术人员。后来的几十年,一直在这一领域的建设事业奋斗。

由于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对子女的文化教育十分重视,全家三代9个人,除小孙女还未成年,8个都是学业有成。从我们家可以看到文化教育的重要,看到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与发展。

举目所见最大变化是民宅

讲述者:张瑞南 劳模关键词:建筑

我从事民宅建筑40多年。建筑学校毕业后,便在民宅建筑单位走南闯北,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参加非洲援建工作七年。

1991年我从市住宅二公司的总工程师岗位上退休,搬到南码头,住进了由我自己参加建造的东三小区。

1981年时我公司进入南码头地区开始建造民宅,那时候的南码头还很荒芜,除了大片农田,还有一些零零落落的矮房子,和一个由竹篱笆围起来的小学。

随着南浦大桥的开建,南码头地区开始大规模建造民宅,绝大部分建筑是“火柴盒”式的六层建筑,但那时与原先的南码头相比已大变样了。

而真正的变化发生在近二十年里,特别是世博会前后的这十年,20层以上的高楼拔地而起,不仅民宅的外貌大变样了,质量、房型等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平改坡工程也给民宅的外观带来了质的变化。这其中,几十公里的滨江大道的建造,也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实惠。

(本版信息均顾顺麟整理、记录)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南码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