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 南码头,旧名“南仓渡”。因渡口码头而出名,由此有了南码头摆渡、南码头路、南码头地区。回眸百年,悠悠岁月,南码头见证着历史变迁。 20 世纪初 实业救国的缩影 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南码头地区仁人志士,面对列强的压迫,毅然奋起,通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革命救国,掀开了南码头的历史篇章。 1907年,慈善家杨斯盛毁家兴学,与黄炎培共同创办浦东中学。浦东中学是一所蜚声海内外的名校,在当时有着“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即当时的浦东中学与南开中学齐名),为国家培养了张闻天、王淦昌、范文澜、罗尔纲、殷夫、胡适等一大批人才。 1912年,郑良裕创办的公茂机器厂自新闸路迁至浦东白莲泾,占地30多亩,当时已能制造千吨级的江海钢轮。 1926年,民族资本家杨俊生开办大中华造船机器厂,建国前承造大容量气柜和大型钢结构桥梁,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5年,由当时国民党政府与印尼侨商黄宗孝、黄江泉合资创办的中国酒精厂设在南码头,日产酒精3万公斤,为当时远东最大的酒精厂,是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先声。 除了沿江工厂、仓库、码头渡口、六里老街有若干旧式的店铺外,南码头地区大都是阡陌纵横的农田和零散的低矮农舍。 1949年 百废待兴后的崛起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那一天起,960万平方公里的古老山河在变,上海在变,浦东在变,南码头在变。 解放初期的南码头百废待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投入到家园复兴建设之中。公茂机器厂、中国酒精厂、大中华造船机械厂经公私合营后,分别改名为上海港口机械制造厂、上海溶剂厂、中华造船厂。 工业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南码头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步入正轨。历经战火洗礼的浦东中学迁回原址,由私立改为公办学校。创办于1917年的南码头小学(原为塘桥乡第二小学)进入了发展的轨道。 征程 1986年 南码头路街道办事处成立 1978年,改革开放掀开了新时代的篇章。1986年南码头路街道办事处成立是南码头社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从此,南码头社区的发展蓝图描绘着光明的未来,鼓舞着社区8万居民齐心打造美好的家园。 1990年 浦东吹响开发开放的号角 改革开放以来,南码头路街道区域内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1990年,党中央作出了开发浦东的重要决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南码头地区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面貌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0年 崭新面貌 喜迎世博盛会 进入21世纪,南码头迎来了新纪元。2002年12月,上海获得了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这不仅是上海的荣耀,更是南码头的机遇。为了世博会的顺利举办,浦东新区要进行大规模的“世博动迁”。在这次高难度的动迁过程中,南码头地区的人民表现出甘于奉献的世博动迁精神,创下了一个个奇迹,留下了一幕幕难忘的记忆。 为迎接世博,南码头路街道完成多项世博市政配套工程项目:老公房小区平改坡综合整新、高层住宅整新、非成套住房改善、景观道路改造等等。 世博会期间南码头社区居民不仅志愿奉献世博,更享受着世博带来的精彩。居民们盛情接待外国新闻代表团,受邀参加世博馆日活动,零距离感受异国风情。 服务世博盛会,建设温馨港湾。世博让4.2平方公里的南码头社区悄然发生变化:社区环境变靓,平安建设变强,服务为民变亲,国际交流变广,文明素养变高,南风文化变炫。 2012年 党的十八大,让南码头再次起航 党的十八大以来,街道党工委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着力解决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类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区。街道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加快老小区规范化建设,创新为老服务的机制,强化服务企业能力,加强社区文化教育。 2015年 市委“一号课题”落地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迎来重大变革 市委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落地,标志着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变革。街道着眼于实现“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优化服务”的转变,以提高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水平为目标,科学谋划、周密部署,进一步完善街道职能定位,优化党政机构设置,稳妥推进干部调整,抓紧落实内外衔接,圆满完成了机构改革各项任务,进一步夯实了基层治理基础。“居民自治+社会共治”成为推动街道建设管理各项工作的重要方式。 2017年 党的十九大指引码头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党的十九大以来,南码头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党的建设、社区管理、为民服务等方面不断筑牢根基、务实创新,提升居民幸福感、满意度。党工委以党建引导为抓手,做强做实党建服务中心平台,加强区域化党建促进分会建设,建成开放度高、功能齐全、上下联动的新形势下党建新格局。 “南码头模式”智慧社区建设,让基层治理建设、城市管理精细化又上一新台阶,受到各级领导、同行、市民的的强烈关注与充分认可;拆除违章建筑,创建“上海市园林街镇”,建设美丽家园,团结带领广大居民积极践行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让社区环境更加整治优美宜居;家门口服务的提质增能,颠覆了传统意义的居委办工模式,建立健全了全新工作制度、培育了一批为民办事的多面手;社区养老机构的规范化建设、老年助餐合理布局、义工服务精神慰藉等为老服务一体化格局始终走在全市前列。 步入新时代的南码头路街道,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工作理念不断创新、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家园面貌焕然一新,公共服务能级持续提升,南码头的建设正经历又一次跨越,以一个崭新的面貌点缀于浦江之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