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是一种年俗,既辞旧迎新,又赋予家庭美好祝愿。当一幅幅大红春联张贴起来时,无疑能给节日平添诸多喜庆气氛,也会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可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日新月异,不仅贴春联的习俗在淡出公众视野,而且春联也更多地成为一门生意,掺杂着浓郁的商业味道。 春联的文化“软实力”不可小觑。与“印刷版”相比,“手写体”让传统年味变得更加浓香,也能让人真切体会到年俗的魅力、文化的凝聚力。一方面,现场书写春联,既可“私人订制”内容,也能展示书法魅力,无疑是对书法艺术、对联文化的最好传承和保护;另一方面,春联中蕴含着诸多传统文化元素,如字词的对仗、音韵的平仄等等。 然而,曾几何时,手写春联的场景却越来越难得看到了,每到年关,大街小巷到处是印刷好的春联,很多人也懒得手写了,直接到小摊上买上一副印刷春联,回家往门上一贴,便完事了。眼下,很多人一边在感叹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另一边却又在做着与年味背道而驰的选择。不仅仅是直接购买印刷春联,诸如把年夜饭搬到饭店里吃、上门拜年变成微信拜年、走亲戚就像“送快递”一样放下礼品没坐几分钟就离开了、过年就是打打牌等等,都使得年味一年比一年淡。 手写春联让年更有味儿。在手写的过程中,既可以在大众中普及对联常识,也能在加强书法交流中增进文化自信。一方面,这需要市民个人摒弃懒惰思维,多点手写意识,手写的春联虽然可能没有印刷的那么好看,但却多了别样的年味;另一方面,社区和物业等相关单位也要多些服务的理念,尽可能多组织一些送春联的惠民活动。值得欣慰的是,本市不少社区近年来每年都会推出类似的活动,并吸引众多居民闻讯而来,这也足以说明手写春联的魅力之大。 (新桥 孙厚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