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绿舟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8月1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一棵昂扬勃发的《小草》

作者(左)与何兆华先生的合影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这首名叫《小草》的流行歌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得十分红火,用“家喻户晓”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直至今日,走进卡拉OK歌城,这首歌曲仍然是自娱自乐者们点击演唱频率颇高的歌曲之一。

在初夏的一个上午,这首歌曲的词作者之一、年近80高龄的著名剧作家、原南京军区前线歌剧团编剧、后任上海歌剧院院长的何兆华老师,向笔者娓娓叙说了这首歌曲的创作缘由。

1982年冬天,“前线歌剧团”领导找到何兆华,要他会同作曲家王祖皆、张卓娅一起前往上海观摩并选择可供上演或改编的歌剧剧目,何兆华等三人在上海先后观看了沪剧、越剧、淮剧、话剧、评弹等众多剧目,最终一致认为,评弹和话剧同名的《真情假意》最为适合改编。该剧主要讲述了一对外貌相同、境界迥异的孪生姐妹面对利益与道德考验,分别选择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走出了截然相反的人生情操路径。作品戏剧冲突明显,富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含义,很适合改编成歌剧。经领导同意成立了创作小组,指定了著名作家向彤、何兆华为编剧执笔,由王祖皆、张卓娅作曲,苏驼任导演。

作品很快地改

编成功,定名为《芳草心》,1983年中投入了数十场的试演。1984年春节前夕,国家文化部艺术司司长李刚和上海歌剧院资深导演张拓,观看《芳草心》的演出后大加赞赏,认为这是一部很有思想价值的好戏,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其中要求增添一首优美并适合于剧情、有助于挖掘人物心灵感悟、披露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主题歌。

根据专家的意见,创作组在无锡的一个偏僻军营里,对作品进行封闭式的修改。室外白雪纷飞,屋顶的积雪有30多公分厚;室内的向彤与何兆华俩人守灯苦思、彻夜不眠,废寝忘食地进行构思创作,一首主题歌让他俩颇费了一番心思:既然作品叫《芳草心》,那么主题歌就离不开“草”字。那么“草”是什么形象呢?“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俩人一问一答,几经推敲,一首意蕴涵盖、精练生动的主题歌词就出来了,原本将主题歌名定为《芳草》,但经俩人权衡再三,还是觉得以不加任何美誉的《小草》为好。

1984年夏季,《芳草心》在全国歌剧座谈会上进行了演出,受到极大的好评。而此时文化部正在北京举办“1984年全国话剧、戏曲、歌剧、现代戏观摩演出”活动,文化部临时通知歌剧《芳草心》参加演出。在演出过程中,观众们给予了几十次的掌声。而演出的结果更让整个剧组喜出望外:作品获得了编剧、作曲、演出、主角、配角一等奖,同时还获得了音乐伴奏、舞美设计等共9个奖项,时任中央宣传部长的贺敬之看了演出后说:“很好很好,还不是一般的好,有可能载入史册。”该剧受邀进入中南海演出。

中国剧协为《芳草心》颁发了“曹禺优秀剧本奖”,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彩色电影。而主题歌《小草》,也迅速地在大江南北的街头巷尾传唱开来,主角房新华受邀在1985年中央电视台的“春晚”上演唱了《小草》。(孔鸿声)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南码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