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也有人称之为国语,我个人认为称为国语似乎更贴切一些,一国通用之语嘛! 我们国家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有着难以计数的风俗和方言,有人喻之为:“隔山不同调,同村不同音”,这很是有些道理。于是,一种能让不同地区,不同族群间相互无阻沟通的社交工具——普通话便逐步推广开来。 能说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非易事。学说普通话最困难的当属南方人了。南方的各类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很大,再加上方言中对人和事物的描述、形容、比喻不尽相同,大家的舌头也是直直的,“儿”音无论如何也发不出,怪腔走调的普通话很是让人不解和发笑。 记得我有一个同事看了一部刚上映的日本故事片《绝唱》,第二天便在工班里大吹特吹:“……伊格山口摆尾(百汇),伐要特嗲噢。”全班哄堂大笑,“山口摆尾,你怎么不说摇头摆尾?开伐来国语伐要开。” 倒不是这位工友普通话不行,那时普通话讲得好的上海人确实稀少,听人讲普通话心里总觉怪怪的。 改革开放后,在上海这个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讲普通话成了人际交往中的常事。据说在上海的幼儿园和小学,都不容许讲上海话,师生间一律用普通话交流。可叹的是孩子们的本地母语——上海话,说得“洋泾浜”似的不地道了。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上海人居然要举办《上海人讲上海话》之类的比赛了。 本地方言不能可有可无,那是一种特色,一种文化,无可替代。不信?你用普通话唱个评弹试试。在讲好普通话的同时,千万别忘了自己的乡音。 我中学的语文老师是苏州人,那口吴侬语的普通话在诵读古诗文时,带着一股浓浓的古风,古韵扑面而来,常常使我听得如痴如醉,如沐春风。谁敢说方言的魅力没有传承的必要? 说好普通话,不忘本地方言,不啻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传承。 (金星 蓝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