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童年时代,不乏有玩扯铃、跳山羊、滚铁圈、套“泥菩萨”、掷香烟牌子等多种游戏,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斗“青蛙”游戏。 所谓“青蛙”,是用各种不同规格的纸折成的仿青蛙玩具。如何将“青蛙”变“静”为“动”,这就需要动一番脑筋了。在我的印象中,硬扎“挺刮”型(泛绿颜色的薄画报纸)的纸材折小“青蛙”较为理想。因为折成的“青蛙”既“仿真”又富有弹性,为斗“青蛙”取胜提前做好准备。 一放学,我就即刻从书包里掏出大小不同的数只纸“青蛙”,与课前相约好的班级同学,在窄长的课桌上摆开了“战场”。从黑板下沿取来一小截白粉笔,在课桌中央划上一条“三八线”。然后在两端又各划了一条等边白线,“楚河汉界”就泾渭分明了。每人将大小相仿的纸“青蛙”各放在白线的“起跑线”上,等专做“裁判”的第三位同学一声口令“开始”,我与对端的同学就鼓腮运转气息,使劲地吹向纸“青蛙”的“屁股”。只见两只“青蛙”带着“噗噗”的跳跃声,奋力地朝中间的白线跃进,谁先到达“终点”即为胜者。首局胜利不算赢,往往采用“三战二胜制”。倘三战皆平,则像篮球比赛那样,采用加时赛制,双方各自从3只“青蛙”中挑选出最“强悍”的蛙儿作为角逐选手。在围观同学们一片“加油!加油!”助威呐喊声中,双方蛙儿愈加弹跳起劲、奋勇争先,两只蛙儿总有一只像刘翔跨栏角逐般冲向终点“撞线”。无论是胜者还是稍逊者,均兴奋得脸色通红,不顾大口喘气,友谊第一,握手道贺。胜者往往将手中的“悍将”慷慨地赠与对方作为留念,相约再次择机决一雌雄…… 斗“青蛙”还有另一种斗法,那就是按捺“青蛙”的尾部,看谁跳得高、跳得远,最终“撞线”即为胜者。 斗“青蛙”看似并不考究复杂,但制作过程却大有讲究。如选用皱巴巴的练习本纸张,那肯定是弹性差必输无疑的。那轻盈的糖果包装纸,经水洗干燥压平后也用来折小“青蛙”,往往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小时候折“青蛙”全凭小伙伴相互切磋“传道解惑”,好在现在有了网络百度查询,折各种各样的小“青蛙”,显然方便多了。刹那间兴之所至,我索性唤来孙子女,对照“度娘”的操作示意图,即兴折叠出各种新颖别致的小“青蛙”,大大地过瘾了一把。不料此时,孙子却突发奇想,他准备今后在折小“青蛙”时大胆植入微型的迷你芯片,让逼真的小“青蛙”在呱呱鸣叫声中,燃起更多小朋友倡导和谐环保、爱护小动物的热情…… (石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