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知怎么了,最近我碰到好几个问路的人,都是“直白白的”。遗憾的是,竟没有听到一句最简单的礼节称呼,这是人性的悲哀,仰或是缺乏最起码的文化素质“教养”? 出门在外,遇到要造访的陌生单位或是新朋住所,难免要开“尊口”问询求助,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的。问题是,既然“嘴边是路”,那问路的细小“礼节”,是断断不可忽视的。弄得不好,也可能是“南弦北辙”,适得其反,要跑不少冤枉路,何苦呢!记得小时候有句耳熟能详的话语:“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这个“警察叔叔”,就是少儿也懂得的最起码的礼节称呼。我国历史悠久,素来是礼仪之邦,在称呼上不乏众多的达意表述,如“大哥、大叔、老伯、老先生……”若不便搜索“枯肠”,倘叫“同志”显得有点“中规中矩”;那么再流行的“朋友”称呼,该不是犯难的吧? 记得我中年上班到京出差途中,问路必首先冠以“您、劳驾”在先,往往能得到极为满意的解答;有的甚至会不厌其烦地陪同送达目的地,使人深受感动。每月到邮政银行领退休金时,若想领取一叠崭新百元大钞,我不管营业窗口内是否类似于我的儿女辈,言必尊称“老师”及表达我的请求,往往能收到双方皆大欢喜的满意效果。 为此,有必要提醒各种不同阶层的问路朋友:在问路前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别人大大咧咧地以“喂”或“口无遮拦”不礼貌地直接开问“XX路、XX号”在哪里,你该如何体验这种种不懂礼节的“心态”呢? (朱贯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