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南码头路街道按照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在浦东新区开展创建2020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要求,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联勤联动站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街道减灾资源和力量统筹,全面提升社区综合减灾能力,积极开展创建工作。 根据创建要求,自今年9月以来,街道对照上海市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现场考评要求,开展灾害事故风险评估工作,形成绩效评估方案。街道各部门、单位、居民区,组织开展各类学习综合减灾相关知识活动,并普及专项应急预案等相关工作,以最好的姿态来迎接相关部门检查。 预案编制 物资保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好应对灾害事件,未雨绸缪,街道组织下属各单位和居民区认真编制综合减灾应急预案。社区综合减灾委和应急救援队伍首先在街道层面开展了风险评估,各居民区根据各自小区特点开展风险评估,对社区内潜在的供电、供水、供气、环境污染等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建立起老年人、小孩、孕妇、病患、残疾人等弱势人员及家属清单。对排查出的灾害隐患问题形成“四单一图”,通过社区灾害风险地图可以全面掌握社区的风险源。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街道应急预案基本做到了各层级、各点位全覆盖。采取“1+17+27”模式,即1个街道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7个专项预案、27个居民区的个性化专项应急预案。此次预案编制是在国家应急体制改革后开展的。应急管理工作从被动响应向主动管理转变、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从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结合当前新冠肺炎防治的实战经验,应急预案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有了预案后,街道还在硬件上对减灾工作进行了部署。街道根据社区特点,聘请权威专家,精准部署避难点位,对全街道68个避难点位进行全面完善、设置了10个应急疏散安置点位,合计约1万平方米,可容纳安置约6000人。此外,街道还设立了应急物资储备点,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维护,确保物资完备。各居民区则通过讲座、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形式,推广、鼓励和引导居民家庭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并向社区部分家庭发放家庭应急包。每个居委建立社区微型消防站,设立防灾减灾室,配齐宣传设备、灭火器、照明灯、救生绳等一系列救生设备和应急物资。 统筹推进 建章立制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街道、居委方方面面,是以创建促工作的有力抓手。通过一系列专项创建工作,形成区域综合减灾长效管理、预警、应急以及善后机制,完善街道综合减灾体系,提升南码头路街道综合减灾应急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从而达到创建标准,为全国综合减灾工作起到先进示范作用。而通过争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也进一步为建设“七彩南码头”夯实基础。 9月18日,街道召开了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动员部署会。街道党工委书记高天在会上强调要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履行各部门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从短期看,需要对社区的平安减灾、公共安全、公共管理有更深的认识;从中期看,对街镇的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和应急水平是一次很好的锤炼;从长期看,对整个辖区的长治久安,对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都是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从抓领导力量、抓建章立制入手,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街道成立了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党工委书记与办事处主任为双组长;成立了综合减灾委,全面研究部署减灾工作。同时,街道统筹应急救援队伍,使人员、物资得以充分调度、利用,并充分调动各类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通过物资储备、避难场所、医疗救助、善后处置等资源的扩展与整合,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街道“1+1+N”综合减灾管理体系。 宣传教育 全员参与 为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增强社区居民群众对灾害风险的防范意识,街道统一安排部署,利用各类宣传手段,不断宣传减灾救灾知识。街道和各居民区利用微信公众号、《南风》报、小区宣传栏、电子屏、海报等渠道,开展各类宣传工作。居民区向居民发放防灾减灾明白卡、防灾减灾知识手册等。街道每年结合消防、减灾等各类主题宣传周活动,通过设摊、黑板报向社区居民宣传各类减灾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街道每年对村居及微型消防站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设备使用培训,强化消防救援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各居委会每年都组织居民开展防灾救灾应急逃生演练活动,开展防灾知识学习,观看安全事故视频,直观了解事故的危害性,强化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 街道红十字会也积极开展急救员培训工作,每年为街道、社区、各单位输送至少50名持证急救员。各居委利用居民区的便利条件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工作,请专家下基层为群众提供面对面的传授,提升社区居民的自救互助能力,进而为社区防灾减灾打下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志愿者队伍建设方面,街道统筹规划,建立起了街道、居民区两级救援队伍。现有防台防汛、退役军人、防灾减灾、党员先锋、青年突击队等5支街道级志愿者队,共60人,以及各居民区成立的志愿者队伍27支,成员270人。此外,街道还注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并逐渐发展成为防灾救灾的一股重要力量。这支队伍包括红十字会救护队伍、各养护单位防汛队伍、安全巡查员队伍、食品安全干部队伍等。街道根据防灾减灾需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宣传、避灾安置场所管理、运送救灾物资、转移受灾群众、协助生产生活等方面工作,在灾前、灾中、灾后发挥积极作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水平。 联勤联动 资源整合 在创建过程中,街道以“建设高起点、服务高质量、处置高效率”为目标,全力推进社区联勤联动站建设,形成“群众呼叫,基层吹哨,部门报到,联合处置,群众满意”的工作闭环。公安、城管、市场监管、公益律师、物业等各业务部门进行有效联动,实现了“微平台”系统操作、问题处置闭环流程监管、视频会商连线、监控视频轮巡,“居村治理、一站统管”为防灾减灾提供基础。街道通过综治、城运、社区志愿者等平台,多网融合,时刻关注着社区情况,对各平台反映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置,流程完整,信息畅通。针对疑难问题,或者较大风险隐患,职能部门牵头定点定时整治清理,切实排除安全隐患,落实防灾减灾工作。 街道对辖区内的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进行资源整合,发挥他们各自优势,建立了多维度的防灾减灾联动体系,定期召开例会,打造社会广泛参与的减灾工作平台。通过“公众开放日”、企业参观、观看宣传视频等形式,让居民的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有效提升了多方参与的防灾工作联合防范能力。 科技赋能 创新服务 街道将创建工作与“智慧社区”平台建设紧密结合,为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插上“智慧”的翅膀。近年来,街道围绕“安全、智慧、宜居”的目标,以西三小区为起点,先后在56个老旧小区中布设了1万3千多个智能感知点位,搭建了南码头智慧社区综合管理系统,为综合减灾工作插上智慧的翅膀。同时,街道也在智能消防管控和孤寡老人智慧关爱上进行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建设,布设了9000多个点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智能消防管控模块通过遍布楼道的烟感设备和地图定位,实时预警居民楼内火灾隐患,由此将消防巡查、预防、扑救等环节在时间和区域广度上尽可能延伸,为街道辖区内主要灾害隐患提供了一道智慧防火墙。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减灾宣传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南码头路街道因地制宜地开设防灾减灾知识“有声空间”,推出听书服务,科普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有声空间”开启了从“眼睛”到“耳朵”的全新阅读模式,让居民群众更便捷地获取各类知识,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积极性。 党建项目“心晴工作室”则注重灾害事故对群众、尤其是老年人群造成心理影响的心理疏导,构建了一个立体、互通、精细化的社区心理服务体系。项目将新媒体技术平台与心理健康服务相结合,发挥专业团队和志愿者的力量,针对各类脆弱人群的特点,及时、有效地为居民提供服务,通过将心理服务与其他社区服务有效联动,为防灾减灾和实现高品质社区治理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