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之际,坐落在浦东新区张江镇新丰村的“源香民俗馆”今年9月始开门迎客。笔者有幸捷足先登,观赏了很多种传统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品。这些瓶瓶罐罐、犁耙耕耖、箩筐篮篓等曾同我们的父辈、祖辈们朝夕相伴,是他们不可离的物品。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物品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被当作垃圾丢掉。如今,它们被有心人收了回来,一件件擦亮,成为时代的记忆,成为记得住乡愁的载体。 在源香民俗馆,我看到了从古代的“油盏火”发展到“洋灯罩”、“汽油灯”、“电灯”的照明变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实现了“耕地勿用牛、点灯勿用油”的梦想。从旧时的线板、丝线棒发展到现在衣服旧了就更新,彻底摒弃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的穿衣观念。脚炉、手炉,过去都是富裕人家的用品,现在也搁在这里当作展品,因为现在只需要空调就能让室内“四季如春”。那些铜勺、广勺过去都是柴灶上的用具,现代炉灶也让它们成了淘汰货。数百件老物件都是翻箱底的记忆,让人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呈现在眼前的一件件老物件,这些平时出现在老电影里的物件,都在源香民俗馆焕发出生机。每件农具都有它的来历和故事,我看着眼前的器物,熟悉又显陌生,亲近又很遥远。喜欢在这里逗留的理由有很多,听听参观者的乡音,也听听他们的故事,仿佛可以拂去尘埃,让心灵澄净。到源香民俗馆走走看看,让年轻人懂得先辈们创业的艰辛,也让老一辈人留住回忆,更让城市人探寻历史的记忆。从这些老物件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的进步。 (新桥 孙厚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