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先生都是老三届知青,1969年初到贵州插队落户,在外地打拼了二十多年。借改革开放的东风,1994年调到浦东新区。初来时过得很艰苦,为了省钱,我们在南浦大桥下租了一间简易房。没有门牌,如有亲友来访,就让他们在12号桥墩下面等着,我们去接。 在当时的地图上,这里叫北贩鲜弄,是典型的城中村。东面是一大片玉米地,南面是大桥。村中散落着大小不一的菜地,几条小土路通往外面,文登路在这里被阻断。城中村的位置比较好,房租比工房低,吸引了大批来沪打工的外地民工。我家隔壁曾住着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单身小伙,姓周,来自安徽大别山。小周很能吃苦,每天清晨5点就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到水果店打工。一个人生活不易,经常会来我家倒点开水,借个针线什么的。苦干几年,小周攒钱买了一辆黄鱼车,可以给几家店铺拉货了。 1997年,政府决定要将文登路打通扩建,改名为东方路,这段新开的马路有四根车道,西南起浦三路,穿过南浦大桥和城中村,北接浦建路,大约有3公里长。我们每天目睹筑路工人在这里加班加点、挥汗如雨。 马路建好通车后,我亲眼见证了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浦东仁济医院、儿童医学中心相继建立;东方电视台、振华重工集团两座地标式建筑崛起;马路两边的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1998年,全家拿出积蓄,加上公积金贷款,在东方路上买了一套商品房,年底入住。从此,生活走向小康。 2001年,城中村动迁,第二年,它消失在地图上。2007年,地铁六号线开通,大桥下面的东方路更添了新的活力。转眼到了2010年,我已经退休了。一天路经一家水果店,门口停着一辆小型货车,司机跳下车,一看竟是小周,有些发胖了。我上前打招呼,他一愣,我说:“还记得北贩鲜弄吗?”他突然惊呼:“是吴老师呀!”“你有汽车了?”“是呀,你们搬走后,我回乡结婚,把老婆也带来了,现在女儿已经上了幼儿园。你看这个水果店就是我俩开的。”去年,我又在路上偶遇小周,他说家里二胎都5岁了,是个儿子。说着,脸上笑开了花…… 如今,三十而立的浦东,正在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地标,浦东将永远是一颗熠熠发光的东方明珠。 (鹏欣 吴志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