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今年长假,笔者浏览了2015年3月2日的新华网文章,重温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批示,深有感触。敬佩邹碧华同志,确实不愧为新时期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的优秀共产党员“燃灯者”! 邹碧华生前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更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学者,投身司法事业26年,用硏究推动工作迈向更高的领地。他的接待风格是每案必纠,会花两个小时接访一名百姓,并不惧艰险探访实地,联系多个部门,解决百姓的困难。他走过的地方,百姓幽暗的眼神中,就有了光明。他写的《要件审判九步法》这本书,被很多一线法官评价为逻辑清晰、思维严密。他还亲自主导开发了信访投诉监控系统,让所有的来信来访从纸质化变成了网络化,信息的可视化避免了以往信访件泥牛入海的情况。 2016年6目22日,上海越剧院与《新民晚报》联合出品的越剧《燃灯者》再度在逸夫舞台上演,并将由央视录像进行播放。此外,还有上海沪剧院、上海淮剧团、上海评弹团等相继推出专场演出……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曾号召,毎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像邹碧华那样,甘当“燃灯者"——点亮自己,照亮别人。他说,“燃灯者”越多,我们的事业就越兴旺发达,我们的社会就越温暖如春,我们的国家就越充满光明。 窃以为,“燃灯者”并不仅仅是针对广大司法党员干部,对我们每个老百姓来说,也是各个年龄、身份、生活层次不同的“燃灯者”。譬如疫情爆发以来好长一段时期,我们几乎所有的普通人能够为疫情做出仅有的贡献,也就只有待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做出这个所谓“贡献”,也就是以实际行动点亮自己、照亮大家的最为平凡的“燃灯者"。无数广大社区志愿者们,不辞辛劳,维护交通秩序、巡逻宣传、垃圾分类、美化环境等件件桩桩极为平凡琐事,更是一道又一道亮丽的“燃灯者”风景线。 又譬如退休后宅家的我,并非是庸庸碌碌无事可做的人,社会生活中有太多正能量的人和事值得我去书写,亦有个别社会中的丑恶现象需要用文笔鞭挞。撰写文章不仅能警戒律己,也能教育鼓舞启迪更多的人,这难道不是也在磨炼勉励自己要做一个“燃灯者”吗?忆往昔,我曾在《解放日报》《文汇报》等主流报刊发表稿件逾百篇。退休后立足社区,取得了《劳动报》《上海老年报》等见报率近百篇的丰硕成果,并多次荣获各类奖状、奖品。海运作协上海分会的资深“伯乐”文友,坦诚热情地特邀我加入其所在的作家协会…… 今后,我要以邹碧华为榜样,要像邹碧华生前喜爱的特蕾莎修女的名句《无论如何》那样,你做的善事可能明天就会被遗忘,无论如何,还是要做善事;人都会同情弱者,却只追隨赢家,无论如何,还是要为一些弱者奋斗;不管过去我们努力了多少,经历了多少失败,无论如何,我们还得继续努力。借用邹碧华的忠言良语,权且自勉之:我愿把退休后生活笔耕的每一天,都当作无憾于人生的最后一天!(龙馥 石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