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学时代,虽然文化课教得有一搭没一搭的,但其中的社会实践课那是断断少不了的,所谓社会实践课也就是俗称的学工学农活动。尤其到了临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更是将一整个学期都拿出来做学工之用。你还别说,此类学工学农的实践活动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倒不失为一堂相当有效的“战前动员”课。 记得我学工所去的单位全称为:上海服装公司鞋帽批发部运输队。学工的内容就是随车搬运货物。说是搬运工,其实脏话累活全由师傅们抢着干了,师傅们大都很善良,不忍心让我们这些半大的孩子们干重体力活。于是,我们就成了成天坐着卡车看“西洋景”的看客了。 说到跟车搬运,其兴趣莫过于每天能在外吃饭了,凭着误餐的发票,每餐照例可报销1角7分钱的误餐费用。别看钱不多,可也算是那个年代挺阔气的天天能下馆子的一族了。甭管多有名气的饭店,每天的大众饭菜往往都是其经营的主打。比如:恒丰桥下的庐山饭店,6分钱三两米饭,1角钱的黄豆汤,热热乎乎蛮惬意的一顿午餐,有时居然还能从汤中挑出几片肉出来,多实惠!如此,每餐还能节约出1分钱来,可别小看了1分钱,一个月下来总能攒出2、3角钱,弄场电影看看绝不在话下。那时候我们怀里揣的钱可比上班族多了去了,又不用养家,节省下来的钱全可当成零花钱。家里怕我在吃的方面委屈,每天多给1角钱伙食补贴,上下班补助的交通费有2角6分,除了必用的6分钱摆渡费,剩下的2角钱全凭自己的两条腿去存储了,这么一来,每个月我兜里少说也可存出5、6元钱来。呵!整个一个土财主,成天价神抖抖的,走路都带着“飘”。 有了钱,也不用天天“黄豆汤”这般寒酸了。于是“人民饭店”3角的炒面筋、“洁而精”川菜馆的辣豆腐、城隍庙的炒素、“美味斋”的猪油菜饭等等都成了我的“饕餮盛宴”。偶尔叫上三、五同学去云南路的夹弄小店“小绍兴”打打牙祭,腰硬气粗地进店便咋呼起来:“伐要跟我抢,今朝我来。阿姨——两盆鸡!三碗鸡粥!”生怕周围的吃客不知道哥们是“二地主”似的。 说老实话,真掏个块把钱的我心里也不自在,也心疼,不过是打肿脸充胖子,扎扎台型而已,不能较真,图个乐子也就很可以了。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手里捏着不算富裕的养老金,每当盘算着一家老小的生活开支,少时的豪气随着斤斤计较的算计,早已是烟消云散了。 不过,每每同学聚会时,我总想在老伙伴们面前再嚎上一句:伐要跟我抢,今朝我来……呜呼,心有余而力不足矣!(金星蓝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