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绿舟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21年01月1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梅韵依旧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中国画) 万庭良 作

古城苏州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常春之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说:“千红万紫,终让梅花为魁。”姑苏处处有梅花,光福、邓尉山、玄墓山、洞庭东西山、查山、铜井山、小香山……多不胜数。

光福种梅历史悠久,主要品种有乌梅、绿梅、红梅和白梅。光福种梅经久不衰还扩展到周边地区。明人姚希孟在《梅花杂咏》序中写道:“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若言其衍亘五六十里,窈无穷际”。以乌梅和绿梅的数量最少,最为珍贵。光福的邓尉山,相传东汉太尉邓尉隐居于此而得名。邓尉是我国赏梅的胜地,有“邓尉梅花甲天下,望中无地不栽梅”之称。早春二月,梅花吐蕊,漫山遍野,繁花似雪,非常漂亮。微风过处,暗香浮动,弥漫30余里,一眼望去,如海荡漾,若雪满地。清初江苏巡抚宋荦触景写了千古绝名“香雪海”,其石刻今存邓尉崖壁。可见那时已“邓尉梅花甲天下”了。一年一度的邓尉梅花,招邀无数游客,久而久之,“邓尉探梅”成为岁时风俗,每至花时,访寻春者络绎不绝。清康熙三次到邓尉探梅,乾隆六次到邓尉探梅。两位皇帝在光福共写了13首梅花诗,今已刻成碑,陈列在香雪园中。邓尉山附近的玄墓山、弹山、青芝山、铜井山等,也是千树万树的梅花连成一片。明代陈仁锡《铜井山重建石桥记》记有:况兹山也,天雨玉耶,梅花三十里。

洞庭山位于太湖东南部,由洞山与庭山组成,故称洞庭山。洞庭东山是伸入太湖之中的一座半岛;洞庭西山是太湖里最大的岛屿,因位于东山的西面,故称西山,亦称洞庭西山。东山与西山隔水相望,相距咫尺,有太湖大桥相连。

明代归庄《洞庭山看梅花记》载:“吴中梅花,玄墓、光福二山为最胜。郑薇令之园,梅百余株,一望如雪,芳气在襟袖。”归庄曾一路看梅花至杨湾、李湾、曹坞、翁巷……则山坞与湖村二十余里,琼林银海,皆在目中。

东山杨湾、李湾、曹坞、翁巷都有红梅、绿梅、白梅。红梅、绿梅的树不大,花不多,但在一片枯色里依然很抢眼。而洞庭西山植梅始于唐而盛于宋。梅林面积达万亩,尤以石公山“林屋梅海”最为集中,有两千多亩,西山岛快够得上称梅花岛了。从石公山俯视,十里梅花脚下笑,只见片片梅林参差错落,点缀在谷地山坞。山环水绕,满眼尽是梅树,枝条自在伸展,千姿百态。西山的梅花以果梅为主,是附近乡民世代栽种而自发形成的,最老的梅树已有上百年树龄,年复一年的栽种收获,使西山岛的梅林以几何级数增加。每到花开时节恰逢春天回暖,梅花争奇斗妍分外热闹,吸引了游客纷至沓来。

明代查应兆《查山隐居记》记载查应兆的先宗查耕野,在宋淳佑年间,就在查山种梅结屋,自榜曰“梅隐庵”。清代朱彝尊《六浮阁记》:“六浮阁在查山之阳,具区浸其右。当春梅放拓,西窗俯视,繁华百万,游人诧胜迹焉。”明代徐霞客《题小香山梅花堂诗五首序》:“予兄雷门,结庐种梅于小香山。”

只有梅花,历久弥香,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临沂七村 王家年)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南码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