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版面概览

下一版   

 

2019年01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近代历史风貌建筑“螺蛳壳”里如何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欧阳路街道建设居委分类施策来“融冰”

祥德路上拥有众多历史风貌保护建筑
一大早环卫小车就等候在弄堂门口
祥德路48弄里面的公共空间很狭窄
王勇(左一)董阿婆(左二)与居民商讨垃圾分类工作
以前居民将垃圾随手扔进马路对面的垃圾桶
环卫工人在帮助居民倾倒分类后的垃圾

□记者 武 钢

1月14日8点15分,两辆干湿垃圾分类环卫小车早早等候在祥德路48弄门口,建设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王勇和其他居委干部也在此等候。

8点30分,居委干部手持电喇叭走进祥德路48弄内通知居民,将干湿分类后的生活垃圾拿下楼。只见91岁的董阿婆和其他居民纷纷下楼,在环卫工人的帮助下将分类后的干湿垃圾分别倒在不同的垃圾车里。

这意味着欧阳路街道建设居委正式定时定点上门收受分类垃圾试点工作。

历史建筑:垃圾分类成难题

大多数人可能只知道山阴路已被列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但老虹口人都知道与山阴路接壤的祥德路同样拥有大量的历史风貌和历史保护建筑。祥德路沿线拥有大量的近代公寓、花园住宅、近代旧里。这一地段的特点就是沿街路段风貌完整,但建筑内空间狭窄。这对城市精细化管理尤其是垃圾分类工作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已经成为推进上海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举措的抓手之一和破解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世界级难题的重要环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海开始全面推广垃圾分类“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垃圾全程分类,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垃圾综合治理问题。”

如今,许多上世纪80年代后建造的小区开始建造智能分类垃圾厢房,并在居民中实施垃圾分类推广,取得了一定的示范效应。然而,上海还有许多“祥德路”,弄内空间狭窄,根本没法设置垃圾厢房,甚至连垃圾桶都没地方搁置。

建设居委会以祥德路48弄作为试点,是因为它在山阴路祥德路沿线很有代表性,属于典型的近代历史公寓。记者看到,弄内地方狭窄,根本没法设置垃圾箱房,连垃圾桶都没地方搁置。祥德路48弄共有21户居民和一家单位,居民群体绝大多数是老年人,所以,居民们只好每天外出时顺便将垃圾扔进马路对面的垃圾桶,或其他小区的垃圾厢房,这样,既不可能做到完全垃圾分类,又没有垃圾倾倒的固定时间。

如何在历史保护建筑局促空间和解决居民垃圾分类之间找到契合点?欧阳路街道建设居委大胆探索,采用定时定点上门收垃圾

的方式破解这一难题。

分类施策:暖心服务破难题

建设居委并非单打独斗,而是前期对居民进行了垃圾分类宣传,主动向街道提出希望开展定时定点上门垃圾分类收集,并充分动员社区居民“共治自治”。街道“党员微家”领衔人、91岁的老党员董阿婆多次召集邻里居民讨论,根据大家普遍反映的早上干垃圾多,晚上湿垃圾多,但有些年轻人下班晚的特点,建议先进行早晚分两次定时上门收垃圾。董阿婆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工作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居民应该支持。定时上门收垃圾,关键还是居民要持之以恒改变生活习惯的问题。”

经过街道、居委和环卫收运部门协商,初步确定了祥德路48弄定时上门收集垃圾试点实施办法:以方便居民投放为原则,干垃圾和湿垃圾每天两次(早上8:30-9:00,晚上7:30-8:00)由东虹保洁定时至祥德路48弄口收集垃圾,居民在规定时段内,将分类的干湿垃圾予以投放。

“那些早出晚归的年轻双职工家庭,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投放垃圾,只要他们事先将垃圾分类好,放在自家门口,其他邻居都会代为投放。我们老年人平时也经常得到他们的照顾和帮助。”一位老伯说道。

另外,可回收和有毒有害垃圾每周一次由东虹保洁定时至祥德路48弄口收集,居民在规定时段内,将分类的有毒有害及可回收垃圾予以投放。

为了方便居民在家中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街道计划将购置22个入户干湿垃圾分类桶供居民使用。

祥德路48弄试点工作最大的亮点在于,老旧居民区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目前在街道乃至全区尚属首创,这充分体现党建在垃圾分类上的引领推动作用,也体现街道相关职能部门在垃圾分类工作上分类施策的方针:即类似祥德路48弄这样无垃圾箱房、无有效物业管理的小区,采取传统的建设垃圾厢房和绿色账户管理以外的工作模式。

建设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王勇介绍说,经过祥德路48弄的定时上门收分类垃圾试点,街道将在充分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后续也有了推进计划:欧阳路街道祥德路至山阴路沿线有不少类似祥德路48弄这样的迷你小区,也将逐步铺开,实现这一段微型居住区的垃圾分类定时定点上门收集全覆盖。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