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 粟 对于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人,医生常常会告诉他们:要戒酒,酒不能喝了。但是,酒这个东西,真的是好还是坏呢? 至少对最早的中医来说,用对了,真是一味很好的药,因为最早的中医就是用酒来给人治病的。 比如,迄今为止,我们发现最早的医书,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在它里面,全书283个病方里,用酒的就有40多个,但遗憾的时,那时的药酒并没有具体名字…… 于是,给酒方取名的重担,就落到了后来的《黄帝内经》。 在中医首经《黄帝内经》诞生时,最早的药酒名出现了,比如里面有用鸡屎和酒制成的“鸡矢醴”,差不多就是叫鸡屎酒,虽然名字听着有点难以描述…… 但后人一直都在遵循这个用成分给酒命名的方法啊,比如雄黄酒…… 其次,内经里还出现了不少用酒治病的描述,比如“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说的就是上古医生制作药酒,就是为了以防不时之需,给人治病啊。 再然后,就到了神农尝百草的年代,在那本《神农本草经》里就写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 这就说明,那时,古人就开始分类对中药进行泡制、酒制,他们知道有些适合用水煮,有些适合用酒浸渍,中药泡在酒里就能放大药性。 这里插一句,从上面的时间轴就能看出,不管中医也好,中药也罢,任何的突破性进展,都需要度过一个漫长的历史长河,所以否定中医中药,就是在否定我们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好了,扯回来,再接着就到了我们最熟悉的,辉煌的张仲景伤寒论时代,张先生又是怎么用酒呢? 第一,他把酒泡制大黄,伤寒论里好几个方子中的大黄都是用酒来洗,来泡制,当大黄经过酒制后,相应的大黄也醉了,就具有酒性,会借酒力走窜,向上,向外,从头顶到肌肤四肢,去宣行药势,活血痛络……这样酒洗过的大黄就可以做到去邪而不伤正气。 第二,他把酒作为方子的辅料,用酒来煎药。比如在祛寒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里,用水和清酒各六升来煎之……再比如在补阴剂——炙甘草汤中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煎之……还有瓜蒌薤白白酒汤里,继续用白酒煎药…… 酒在这里,张仲景就是取它味辛甘,性温热,有通血脉、祛寒气、芳香走窜行药性的功效。 说到这,大家要说了,你说的用酒治病都是过去了,现在哪里还有用酒来治病的? 错,现在依然是有的,上海有医院就有开设专门的酒方,原理就是先中医辨证论治,然后开中药方,再用酒浸渍工艺把方子里的药性渗出来,然后稀释调和成35度的酒每日饮用治病。 关于什么病适合吃酒方,还有酒方疗效,中医认为酒方最大的特性就是活血,不仅对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有益,对冠心病、高血压(血压控制稳定的情况下),中风后遗症,还有色素斑等都很有益处。 所以喝酒一定伤身吗?至少在中医眼里,这取决于你什么体质,你怎么喝,喝多少,喝什么酒,如果你在医生指导下,喝对了,也是可以治病的,也是可以对你有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