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武钢 “您好!这里是欧阳路街道‘心境港湾’心理援助志愿者工作室,我是心理咨询师王炎萍,请问有什么能帮助您的吗?”多年来,王炎萍以那温柔的话语、专业的知识抚平了许多社区居民的心理雾霾,化解了众多家庭矛盾。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王炎萍和街道辖区内的退休老党员们也没闲着,把疫情防控放在心上,在做好自身科学防护外,还积极争当志愿者,主动穿上橘色背心,参与社区疫情联防联控工作,助力筑起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和反弹的屏障,彰显了退休老党员的使命担当。 王炎萍退休前从事过青年、社区、科技和统战等工作,担任过7届区政协委员,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心理咨询师考评员资质。疫情期间,她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参加欧阳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抗击新冠肺炎战疫的心理咨询电话服务工作,回应陪伴着每一位求助者,倾听他们的倾诉,纾解他们的焦虑情绪,传递战胜疫情的正能量。 王炎萍说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我是一名退休人员;疫情发生后,我就是一名具有心理咨询专业的党员志愿者,哪里有需要,我就在哪里上岗。” 2月10日上午,王炎萍接到一位邬姓女士的求助电话。邬女士说,家里只有她与丈夫两人,孩子已在国外结婚定居,每隔两年回来探亲一次。疫情发生后,刚开始她还不觉得怎样,认为疫情很快会过去,元宵节后差不多就可以出门上街了。但不知怎的,过了几天,人变得越来越恐慌和焦虑,每天一早醒来就是看全国疫情信息,白天还反复刷屏疫情信息,吃饭也不香,没胃口,睡觉难以入眠,半夜容易惊醒,这些情况以前都没有过。看朋友圈都说“不要过于恐慌,恐慌才是最大的敌人”,然而就是越看越恐慌。元宵节后,邬女士开始在家里不停地洗手,总觉得洗不干净,每天都要无数次摸自己的额头和脉搏,怕发热,感染上新冠肺炎,在家坐立不安,看电视追剧也看不进去,想想要崩溃了。 王炎萍耐心听完她倾述后,娓娓细说,慢慢开导她。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有些人会情绪低落,表现出的焦虑、恐慌、抱怨等情绪都是正常的。情绪、认知、行为三方面反应会互相影响,这些情绪反应和躯体症状都是应该被接纳的。王炎萍告诉邬女士,情绪波动是自然现象,正常人即便没有疫情也会有情绪波动,可以通过自由表述情绪,让情感自由流动,作为心理咨询师是感同身受的。 王炎萍开导她,疫情当下,没有人能置身其外,每个人都是身处其中的“灾民”。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固然十分必要,很多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社区干部群众、殉难者家属等急切需要危机干预,但更多的人此时需要的是情绪疏导和心理调适,慢慢走出最初的应激状态,渐渐恢复平静。 除了耐心疏导,王炎萍还根据邬女士的特长和兴趣点(夫妇俩都是乒乓球爱好者),布置了“家庭作业”,建议她在家里把餐桌当乒乓球桌,每天与丈夫切磋球技,出出汗,转移注意力,达到身心和谐放松。 打那以后,每周一上午王炎萍都与邬女士有一次电话心理咨询,邬女士的情绪一次比一次轻松,心情开朗。现在她每天上午按照王炎萍教她的腹式放松方法做20分钟训练,然后听听喜爱的沪剧和轻音乐,午睡后进行30分钟乒乓球运动,动动筋骨出点汗,感觉非常轻松,晚餐后与丈夫聊聊天,或者与国外的孩子视频聊天,生活很有规律。 一个多月过去了,随着国内疫情好转,邬女士的心情也越来越好了,吃饭也香了,睡觉也安稳了,是王炎萍陪伴她度过了情绪最低落的时段。如今,邬女士已经不再需要王炎萍进行心理疏导了。 十几年来,王炎萍以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丰富的心理援助志愿者工作经验,义务帮助许多求助者排解心理困惑、疏导负面情绪,通过“一对一”心理咨询逐渐化解矛盾,使当事人回归正常学习工作。 欧阳社区居民是幸运的,当他们遇到困难、感到苦闷时,有一个“心境港湾”可以“停靠”,那就是王炎萍领衔的欧阳路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心境港湾”心理援助志愿者工作室。 王炎萍的团队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及团体辅导培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疏导各类人群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受众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2016年2月,王炎萍领衔的心理咨询志愿者团队荣获“上海侨界公益奉献奖”。 给社区居民一个“心境港湾”,是王炎萍孜孜以求的工作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