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彭浦新村的夜晚秋风凉爽。漫漫的旷野尘土飞扬,寥寥的路人形色匆匆。昏暗的路灯摇曳着长长的夜光,一个人走在新村的路上还真有几分心慌。 如今的彭浦新村,原先的荒野上也盖起一幢一幢楼房,晚上走在马路上轻轻的微风送来阵阵的清爽。商场里熙熙攘攘,彭浦新村的条条街上,霓虹灯闪闪烁烁,人们悠闲地散步,挑选着美丽的衣裳。 我们小时候,彭浦新村开往市区的公交车没有几辆。95路要伸长了脖子去久久张望,巨龙车还没进站,人们就蜂拥而上。大哥哥推着小姐姐的后背,大姐姐拉着小弟弟的臂膀。五六个人脚挤进车门口半个平米的地方。市区,那是离我们好遥远的地方。 现在彭浦新村的公交车通向了四面八方,隆隆的轨交在“天上”飞驰,的哥穿梭在新村的大街小巷。自行车换成了助动车,驾车族开起了私家车,到南京路淮海路人民广场,只要短短二三十分钟的时间。 我们小时候,彭浦新村的雨下得很疯狂,夏雨滂沱的季节,木盆里的小孩在涨水的路上荡漾,奶奶无奈地看着家里的饭桌在水中飘荡,大妈机智地拿着方凳当船推着孙女上学堂。 现在彭浦新村的雨,丝丝落下温柔得就像一只小绵羊,乖乖地流进临汾路的抽水泵站,流向了新村西面的污水处理厂,奶奶和大妈再也不用辛苦地去排水拷浜。淅淅沥沥的小雨变成了诗意的联想,暖暖的笑意写满爷爷奶奶慈祥的脸庞。 我们小时候,上学的路很远很长。小鸟还在树枝上睡觉,我们就背着书包,迎着晨曦上学堂,放学回家的十多里路上,我们疲惫地数着星星伴着月亮。 现在彭浦新村的学校星罗棋布,建在新村的每一个街坊。示范性学校、实验性学校、特色学校、特殊学校、免费学校……还有来自西藏的同学也坐进了共康中学明亮的课堂。辛勤的老师在默默地耕耘,青青校园培育了无数桃李芬芳。莘莘学子每年考进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名校的数不胜数。 彭浦社区学校也是红火兴旺,歌舞朗诵、书法绘画、摄影编织、茶道插花,优秀的作品漂洋过海赢得外国朋友的喜爱赞扬,真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图书馆里书墨飘香,学海无涯,书山有路,勤奋才能领略无限风光。上海第一代工人工程师就从这里成长,还有一批教授、书法家和技术革新的能工巧匠。 我们小时候,彭浦新村的楼房也有几分像样,只是合用的厨房、洗手间感觉比较脏,锅碗瓢盆奏着生活的交响,免不了磕磕碰碰地争吵一场,好邻居时间长了也会感情受伤。 现在我们的楼房大变样,客厅、卧室、还有阳台亮堂堂。自己的厨房、自己的洗手间充满了清香,里里外外都装潢得很漂亮。煤气灶的火苗烧旺了我们的新生活,淋浴器的龙头冲得我们幸福流淌。旧房改造的惠民政策,让全新村的5000多户老房子中2000多户改成了独用房,老人们再也不用去公共澡堂,在家里就可以享受沐浴的舒畅。 想当年,我们彭浦新村是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中国第一台大型天线座、第一台推土机、第一台气动电控冷轧机、第一台水管式工业锅炉都诞生在彭浦新村这片热土上。 看今天,全市首个旧房成套改造成功的小区就在彭浦新村。 出家门步行5分钟就能到达便利店,10分钟到达超市和餐饮店,骑车15分钟到达大型购物中心;这里有星光老年活动室、老年助餐点,还有新村待建的商业文化中心,彭浦新村是一个美丽的大家园。 六十年的磨砺奋进,六十年的风雨沧桑,昔日的农村,融入了现代的都市,新村成为新社区建设的榜样。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不断开创,才有了今天的鸟语花香、繁荣兴旺。 我们,将高举镰刀铁锤的旗帜,坚守为创造幸福而筑起的长城。 我们,将为彭浦的美丽家园,砥砺前行,奋进开创! (来源:彭浦诗韵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