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是市北医院抢救室,有个心梗病人要转……”深夜,“120”调度中心的电话响起,救护车迅速出动。5公里的路程仅用时3分40秒,大面积心肌梗死的53岁病人被火速送至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接受血管造影手术。这是国内首部以“120”急救医生为题材的大型院前医疗急救纪实片《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中的一个真实案例。其实,让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转危为安的故事在静安北部医疗服务共同体时有发生。这是静安区北部医共体开展分级诊疗、医疗资源优势互补后给社区居民带来的福音。 为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良好的分级诊疗秩序,由区域医疗中心市北医院为牵头单位,区属6家医疗机构,区疾病控制中心、市第三康复医院,以及临汾、彭浦新村、彭浦镇和彭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共同参与的静安北部地区医疗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于2017年9月中旬成立。医共体打破了过去医疗单位各自为政的局面,由松散型转变为紧密型,促进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同质化,建立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因地制宜地探索区域分级诊疗新模式。 给康复病人一颗“定心丸” 今年83岁的方阿婆家住彭浦新村,因脑溢血偏瘫了半年。然而,到最近的康复机构开展康复训练,光路上就需要1个多小时。如今,市北医院分院开设了康复科,让老两口非常高兴。经过1个月的康复治疗,方阿婆不仅手能动了,还能在家人的搀扶下走上几步。出院后,市北医院与彭浦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密切合作,社区医生上门为她制订了3个月的康复治疗方案。“这让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啊!”方阿婆的老伴欣慰地说。 市北医院地处人口密集的彭浦地区,承担着近40万人口的预防、诊治和康复医疗服务任务。然而,诺大的彭浦新村区域一直没有康复专科,更缺少康复病床,许多因病造成偏瘫、失语,甚至失能的患者对家门口的康复医疗机构有着迫切的期盼。“我们决定把康复医学作为医院学科发展的重点之一,进一步带动社区康复服务发展,千方百计满足静安北部地区老百姓的康复需求。”市北医院院长陈俊峰介绍,医院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从床位、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康复医学科大力支持。如今,在医共体范围内,以往出院后无所适从的患者,“重症可转至市北医院或市第三康复医院进行治疗,轻症康复可回社区”的理念已转化成为现实,医共体的服务能力让居民感到安心和放心。 给肿瘤患者一个“落脚点” 市北医院肿瘤专科是上海市第一轮、第二轮重点专科,区医学示范学科、上海市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和上海市中晚期肿瘤定点病房,承担着居民肿瘤的三级预防、综合诊治、心理干预、姑息治疗及安宁护理的全程专业医疗保健服务。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也要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为第一目的。”市北医院肿瘤科主任张为强介绍,三级医院主要承担患者手术治疗、放化疗工作,可丧失手术指征、放化疗效果不明显的晚期患者,常会陷入“大医院不收治、小医院看不好”的尴尬境遇。依托医共体聚焦晚期肿瘤患者的综合治疗,市北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携手探索,并提出了聚焦“中晚期肿瘤患者综合治疗”专业发展思路,制定和三级医院错位发展的方针,给肿瘤患者一个“落脚点”。 给慢病居民一种“新体验” 在市北医院院长陈俊峰看来,医共体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社区医生临床诊治水平,使疾病预防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推动慢病管理精细化、一体化发展。 “打铁还需自身硬”,市北医院先后引进康复、消化、外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等领域的知名专家,推动自身学科和人才梯队建设,医院科研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对居民呼声最强烈的“家门口”的专科诊疗需求,医共体有的放矢地安排专家定期在各社区坐诊,有效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在专科诊疗、康复和护理等专业方面缺乏接续条件和能力的缺陷。 静安北部医共体是以市北医院为牵头单位的“中央枢纽型”医疗共同体。一方面,通过紧密型合作,将常见病、多发病留在基层,充分发挥二级医院资源的使用效率,并通过区域信息平台将慢性病平稳期和康复期患者转回社区,实现闭环双向转诊;另一方面,把区域医疗中心力所不能及的病人,根据病情更精准地向各家三级医院转诊,大大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医共体根据区域居民实际需求,将市北医院作为“中央枢纽”,扎实推进“专科联盟”和“医联体”工作。一年多来,患者在区域内就诊比例、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能力、双向转诊比例、病人满意度出现“四提升”,患者就诊药占比和重复检查比“两下降”,居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一条“中心城区区域医共体静安模式”新道路已然铺就。 (来源:市北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