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路家鹤(岭南路539弄居民) 近日,我家楼下新开了一个店面,卖的是手工馍。这家的馍味道香甜且有筋道,因此生意爆满,从早到晚买馍的人络绎不绝,一买就是十几个。邻居也叫我一起去买馍,我说我们家都是自己做馍。邻居诧异地问道:“你会做馍?” 馍,南方人叫馒头,北方人叫馍。当年从下乡插队落户到在当地参加工作,我在淮北地区生活了四十年,当地食物以面食为主,人们最爱吃的主食就是手工面条和手工馍。退休回沪后,几十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幸好大超市里有卖面粉的,我家每隔四五天就要蒸一次馍。做手工馍是个技术活,手工馍分死面和发面两种,死面馍好做,省劲儿但是难吃,而且牙口不好的咬不动,像咬牛板筋;而发面是经发酵后做的,好吃,可费时费劲儿。 做发面馍过程要复杂一些,首先发面要有发酵粉,现在有的大超市里有卖一种“安琪”高活性干酵母,这是发面关键所在。接着和发面,将酵母粉与面粉拌匀,根据需做馍的量来掌握加面的多少,和发面的原则是“三光”:即手光、面光、盆光。发面要看温度的高低,温度高,发面就快,春季二三个小时面就发了,冬天却要加个热水袋,再用棉被包起来,保证温度。发面的过程就是面团经发酵作用,面粒结构由密实变疏虚,小小的面团慢慢占满整个盆,面就算是发好了。再接着需揉面成型,事先洒一些干面粉在案板,再把发面团放在案板上,揉面次数越多,馍越筋道有味,然后揪成一个个面团,将面团揉成圆形再醒面,过一个小时便可以上蒸锅了。锅里放好篦子,放馍剂子时,四周应留适当的距离,因为在蒸馍的过程中,馍剂子会发大。蒸馍时一定要用大火,俗话说,蒸馍不断火,断火不蒸馍。大约蒸二十分钟,闻到馍的香味,馍就可以出锅了。揭馍也有技巧,馍蒸熟后粘在一起,直接揭馍容易将馍皮拉掉,在馍与馍的连接处用凉水润湿一下,一个完整的馍就揭出来了。 当年下乡时,人们连温饱都不能解决,一年到头都是“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用红薯面做的馍是死面,蒸熟的馍难吃。那时吃到一顿发面馍,人们心里就会高兴很长时间。下乡时主食吃红薯,因为吃红薯撑肚皮,虚饱,吃多了会胃酸,尤其是夜里口中直吐酸水,十分难受,一年唯有过年时才能吃上几顿白面馍。后来参加工作到了煤矿当了一名矿工,那时国家实行粮食定量发票证,对矿工的粮食定量是每月五十五斤,因井下体力劳动量过大,每天上井到食堂吃饭要吃两个四两重的大馍,当时能吃到那样的白面大馍感到很心满意足。 岁月如梭,青丝变白发是最好的见证。红薯为主食的年代已过去了,但吃面食是我依旧保留的一种生活习惯。当年是淮北大馍给了我一个健康的身体,让我度过了许多生活难关。手工馍、包包子、擀面条于我而言,是曾经一个时代的印记,是对青春逝去的一种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