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策划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3月1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9再接再厉 打好垃圾分类“攻坚战”

志愿者在雨夜执勤
居民们领取垃圾桶
垃圾厢房
扔垃圾的居民
垃圾分类宣传
志愿者们清理垃圾厢房
北站街道市容所参访闻喜小区垃圾分类点
环保大课堂

□记者 陈佳玲 整理报道

彭浦新村街道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通过发动宣传、引导、培训、现场监督、队伍建设等多项自主分类方式,共计推行分类小区67个、6万余户家庭、两网融合点位54处。2018年平均产生湿垃圾约11000桶,绿色账户覆盖率97.31%,共有7115户家庭参与,消分率达42.8%。

让居民树立垃圾分类的理念

在改善垃圾硬件设施之前,更难的是改变社区居民们的习惯。如何让居民们接受“四分法”,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呢?彭浦新村街道绿化市容所在各个小区建立垃圾分类的宣传阵地,通过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垃圾箱房的分类张贴、宣传海报等各种形式向小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工作,做到家家户户都了解。让居民们树立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化与巩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即使人们思维转变,没有硬件设施的支持,垃圾分类依然是“纸上谈兵”。

调整垃圾硬件设施

2016年12月起,街道便改建需要进行分类的垃圾厢房,完善接电、接水等配套设施,引进“小黄狗”“别扔了”等智能回收箱。同时,在一些分类基础较好的小区建设垃圾分类亭,改变原先垃圾厢房刻板印象,以精致外观、洁净的环境吸引更多的居民进行垃圾的分类投放。此外,在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的同时,根据区市容局的要求,街道绿化市容所结合彭浦新村的实际情况,对居民的装潢垃圾也进行分类,砖石类垃圾分开单独堆放,方便环卫部门及时清运;在小区内安装电子废弃物平台,居民的家用电器,例如电视机、电冰箱等,也可以通过平台投放并产生积分。针对小区内产生的非生活垃圾。街道绿化市容所已经实施四分类,分别为装潢垃圾和楼道整治垃圾(砖石类)、装潢垃圾和楼道整治垃圾(非砖石类)、大件垃圾和绿化垃圾,并且实施固定堆点堆放,由环卫分开收集。值得一提的是,街道积极试点电子废弃物回收,在三个小区内设置三台电子废弃物回收箱,用电子废弃物来兑换积分,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提高辖区整体垃圾分类的精细度。

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2018年彭浦新村开始实施商户垃圾“上门收集”。截至2018年底临汾路、三泉路等6条道路已经覆盖商户垃圾“上门收集”服务。2019年将继续推进“上门收集”服务,争取做到全覆盖。除了商户垃圾“上门收集”服务,“两网融合”站点也是2019年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两网融合”站点是区域内垃圾四分类的神经中枢,除了提供专业细致的垃圾分类教育和实践功能外,还提供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的收集运输和部分湿垃圾的消化。“两网融合”站点为彭浦新村街道小区内运行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提供保障。

从传递绿色生活理念到硬件设施改善,彭浦新村的垃圾分类工作,少不了这样一群人,那就是可爱的志愿者们。每个居委会都有一支垃圾分类的志愿者队伍,他们上门送垃圾桶、教居民分垃圾······三月是雷锋月,他们如往常一样坚守着岗位,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

自制垃圾钩

平顺路180弄平顺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纪实

2016年12月2日,位于平顺路180弄的平顺小区开始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小区户数共1818户。

初期,平顺小区成立了垃圾分类志愿者核心人员小组。然后,召集志愿者人员成立志愿者队伍,在召集志愿者人员时,主要以自愿为原则,愿意为小区环保事业作贡献的人,同时选择年龄相对小且健康的人员参加。建设志愿者队伍,是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关键,因为他们往往是垃圾分类现场的操作者。

志愿者还自制了一款分类垃圾钩。志愿者告诉记者,最初他是直接用手分拣垃圾,但是垃圾桶太深导致被压在湿垃圾堆下方的垃圾袋很难清理,另外湿垃圾中的鱼骨之类的尖状物十分容易刺到手,最终便自制了分类垃圾钩。相比传统的弯钩,这种自制的直角钩更容易刺中并钩起埋在垃圾堆下装有混合垃圾的垃圾袋,提高湿垃圾二次分拣的工作效率。

两年全覆盖

临汾路1515弄垃圾分类工作纪实

金泉苑小区位于彭浦新村西南角,建成于2000年共有16幢楼45个楼组,552户居民,常住人口1630人。2017年3月29日,临汾路1515弄开始开展垃圾分类工作。2018年,临汾路1515弄张贴了垃圾分类标识、海报132张,发了2713干湿垃圾桶,举行了22场事关垃圾分类活动,实现3个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全覆盖。

小区居民带头

三泉路1015弄垃圾分类工作纪实

银都一村小区位于彭浦新村的中北部,建成于1996年,共有10幢楼44个楼组,1062户,常住人口2540人。自从2018年银都一村正式开展垃圾分类以来,居民从冷眼相看到积极配合,离不开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小区领袖”朱杨英对小区的贡献。湿垃圾要拆袋,居民感觉非常不便,很多居民在倒湿垃圾时,并不会采用绿色账户刷卡积分。

朱阿姨作为一名“小区领袖”在居民心中有着极高的声誉,在垃圾分类最困难的阶段主动担任垃圾分类志愿者小组组长,带领着志愿者们向居民宣传绿色生活理念,并帮助居民们养成“无垃圾不扫码”的好习惯。志愿者们开始上岗时状态“很不自在”,许多居民都不理解他们,但最终他们的坚持感动了居民们,很多居民还主动加入志愿者队。有些人还和志愿者一起在垃圾厢房前合影留念并转发朋友圈。2018年1月3日上午,银都一村居民代表张阿姨把一面写着“工作认真 奉献爱心”的锦旗送到了正在忙碌的志愿者手中,周围居民们纷纷拍手点赞,这也是对志愿者们长期的辛勤付出得到的最大肯定。目前银都一村小区已从原先的一个垃圾分类点位扩展到两个点位,方便居民近距离倒垃圾。

银都一村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们每人手里都会有一本小本子,记录工作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小区居民遇到的急难愁问题,然后汇总到“邀您邀我爱家园每日巡查记录册”中,统一反映到三泉路1015弄自治平台,再寻求解决办法。此外,三泉路1015弄每月底都会召开一次垃圾分类志愿者例会,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与总结经验,并解决遇到的困难与问题。2018年底在一次工作例会上有志愿者提出,银都一村新开垃圾分类点位和银都二村的点位上都无自来水洗手的地方,也无挡风避雨的设施。于是在当月的联席会议上由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协调居委会、物业和业委会一起想办法。居委会为志愿者添置了冬装马甲、毛巾、椅子以及一些常用日用品。物业和业委会共同出资以银都一村原有的垃圾分类工具间为原型,把银都一村新开点位前移到小区门口之前未开发的厢房处,把银都二村的原有点位迁移到无主垃圾厢房边上比较大的厢房处,利用厢房隔断给志愿者们设置了一间“垃圾分类督导值班室”并增加了照明与洗手的设施。

通过垃圾分类工作,三泉路1015弄越来越美丽了。

88名志愿者

保平居民区  垃圾分类工作历程纪实

2015年10月15日,保平居民区在彭浦三中大礼堂首次召开垃圾分类志愿者工作培训会,邀请爱芬环保专业人士为志愿者进行了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的专题讲解和培训。保平居民区有1516户,共3253人。2015年10月24日“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我先行”行动在保平居民区保平小区健身广场拉开了序幕,活动现场向居民分发了垃圾分类实名制积分卡和湿垃圾桶一只,为保平居民区垃圾分类的实施拉开了序幕。

2015年11月2日,第一批56名垃圾分类志愿者正式上岗,每天早晚在新汾和保平两个小区的垃圾箱房点位进行值班、督导、扫码工作,给前来投放垃圾正确干湿分类的居民们予以积分奖励,并现场指导居民如何进行干湿垃圾分类投放。对于分类投放错误的垃圾,志愿者们会将垃圾重新分拣出来,正确投放到垃圾桶内。同时还积极向社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引导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活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保平垃圾分类志愿者从成立以来每年逐步增加,目前已有88名志愿者。

2016年1月30日,新汾和保平两个小区健身广场同时进行首次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礼品活动,之后每年进行1到2次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活动。保平居委会对社区垃圾分类工作非常重视,注重宣传氛围,垃圾分类联络员及时在二个小区垃圾分类值班点位处及社区之窗里安装垃圾分类宣传栏、宣传版面,并张贴宣传海报向社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宣传干湿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

2018年6月3日保平垃圾分类志愿者在爱芬环保组织下参观上海市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并进行了实践活动,看到了现代化的生活垃圾未端处置设施及流程,增强了对垃圾焚烧处置的了解,更加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2019年2月19日元宵节保平居委会组织志愿者在新汾老年活动室召开居民区垃圾分类三周年分享会,邀请了市容所周蓉、爱芬环保彭浦新村街道负责人朱金芳参加分享活动。爱芬环保朱金芳老师在分享会上对保平小区三年来工作进行了总结,2015年11月到2018年12月保平小区湿垃圾桶数2844.5桶,减量率为13%;新汾小区湿垃圾桶数3960.5桶,减量率为20%。保平志愿者方秀华说:“2019年,我将继续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做一名更优秀的志愿者。”

最美“小区人”

三泉路424弄  垃圾分类工作纪实

三泉路424弄是一个户数超过1000户的中型居民区,短短两年时间内居民彻底改变了乱扔垃圾的习惯。

三泉路424弄居委书记王翠萍介绍,424弄有一个自治项目的标志是四朵不同颜色的花,其中一朵为绿色,正是代表环保。一开始在居民区推行垃圾分类时,居民们有点反感,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居委会内部反复沟通、向其它居委会学习工作经验,建立自己的垃圾志愿者团队。如今,三泉路424弄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里共有41位志愿者。

王翠萍总结,想要把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做好,有三个“离不开”。第一,离不开每天站岗的志愿者。三泉路424弄一共有三个垃圾厢房,在这两年时间里,认真做好每次执勤,他们总是穿戴好志愿者臂章、马甲,携带好分类工具,认真做好每次执勤。第二,离不开党组织的领导力量。党组织把年轻的力量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志愿者团队,保证志愿者团队的高效运转。第三,离不开保洁员和物业的配合,小区里的保洁员伙伴也很配合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工作主动卖力。在垃圾投放的高峰期间,保洁员还会在志愿者上岗前就把垃圾厢房清洗干净、垃圾桶的盖子换好。这不仅为志愿者营造了一个整洁的值班环境,也促进了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就是在这样的不懈努力下,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小区居民都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这两年时间里,居委会工作人员、志愿者不断地地宣传垃圾分类,三泉路424弄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分得的湿垃圾从每天2-3桶,到经过垃圾分类后每天5-6桶;2017年1月到2018年9月,平均每月的减量率为25%。

党员在行动

三泉路517弄垃圾分类工作纪实

2016年底,三泉路517弄居委会开始垃圾分类工作。居委会管辖的是混合型居民小区,辖区内住着许多中老年人,他们的生活习惯早已定性,要让大家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居委会工作人员以身作则,在办公区域使用干湿分离垃圾桶,墙上张贴垃圾分类的宣传册。很多习惯都说从孩子抓起,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三泉路517弄居委会特意到共建单位双美幼儿园教孩子如何区分干垃圾与湿垃圾。

三泉路517弄居委会有三支特别的队伍,900多个日日夜夜、2700多个小时,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们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别人睡懒觉时,他们已经出现在工作岗位上;别人吃晚饭时,他们放弃晚间的休息在执勤点出勤;别人过年过节走亲访友时,他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他们就是三泉路517弄垃圾分类的志愿者们。三支队伍的带头人是三泉路517弄居委会三个党支部的书记,他们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辖区内其他党员也在他们的影响下加入了垃圾分类志愿者队。每天早上8:00-9:30,晚上6:30-8:00,都是垃圾分类志愿者们执勤的时间,除了帮助社区居民做好积分刷卡外,他们更关注居民是否真正做到垃圾分类,有时看到湿垃圾里夹着纸巾或塑料包装,志愿者们会一边告知居民湿垃圾与干垃圾的区别,一边徒手将它们分类。执勤结束后,志愿者们也会将垃圾箱房整理干净,让居民在非执勤点也能更方便地扔垃圾。

2019年是辖区实行垃圾分类的第四年,很多党员志愿者都是花甲老人,但他们内心火热、充满干劲。党员,一个简单的称呼,但他们却一直做着许多不平凡的事。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彭浦新村